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课文全译 太史公自序(2)内容摘要:
2、何其凝重。 草创未就,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又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 特别是作者用相当篇幅序写六家的要旨,论道六经的要义,充分而深刻地反映了司马父子的学术思想。 对儒、墨、名、法、道及阴阳六家的分析精辟透彻,入木三分,指陈得失,有若案断,虽历百世而无可比拟。 自序明述了作书之本旨,概述了各篇的写作旨趣。 一般说来,书之为序其义有二:一曰,序者,绪也,所以助读者,使易得其端绪也。 二曰,序者,次也,所以明篇次先后之义也。 自序可以说是兼此二义。 推本春秋,考信六艺,这一宗旨或殿于卷末,或冠于篇首,反复述明;又分别标明诸篇小序,申明为某事作某本纪,为某事作某年表等等,全书纲领体例, 自序中莫不灿然明白。 读者在读 4、总序一百三十篇总目,其可谓无往不收,无微不尽。 其文势有如百川汇海,万壑朝宗,难怪乎后世之学士文人有望洋向若之叹了。 从前颛顼( 专须)统治天下时,任命南正重掌管天文,北正黎掌管地理。 唐虞之际,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掌管天文、地理,直到夏商时期,所以,重黎氏世代掌管天文地理。 周朝时候,程林休甫就是他们的后裔。 当周宣王时,重黎氏因失去官守而成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代掌管周史。 周惠王和周襄王统治时期,司马迁离开周都,到了晋国。 后来,晋国中军元帅随会逃奔秦国,司马氏也迁居少梁。 自从司马氏离周到晋之后,族人分散各地,有的在卫国,有的在赵国,有的在秦国。 在卫国的,做了中山国的相。 在赵国的,以传授剑术理论而显扬于世 6、夫,死后都埋葬在高门。 司马喜生司马谈,司马谈做了太史公。 太史公从师唐都学习天文,从师杨何学习易经 ,从师黄子学习道家理论。 太史公在建元至元封年间做官,他忧虑学者不能通晓各学派的要义而所学悖谬,于是论述阴阳、儒、墨、名、法和道德六家的要旨说:周易系辞传说:“天下人追求相同,而具体谋虑却多种多样;达到的目的相同,而采取的途径却不一样。 ”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道家都是致力于如何达到太平治世的学派,只是他们所遵循依从的学说不是一个路子,有的显明,有的不显明罢了。 我曾经在私下里研究过阴阳之术,发现它注重吉凶祸福的预兆,禁忌避讳很多,使人受到束缚并多有所畏惧,但阴阳家关于一年四季运行顺序的道理 7、,是不可丢弃的。 儒家学说广博但殊少抓住要领,花费了气力却很少功效,因此该学派的主张难以完全遵从;然而它所序列君臣父子之礼,夫妇长幼之别则是不可改变的。 墨家俭啬而难以依遵,因此该派的主张不能全部遵循,但它关于强本节用的主张,则是不可废弃的。 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却刻薄寡恩,但它辨正君臣上下名分的主张,则是不可更改的。 名家使人受约束而容易失去真实性;但它辩正名与实的关系,则是不能不认真察考的。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行动合乎无形之“道” ,使万物丰足。 道家之术是依据阴阳家关于四时运行顺序之说,吸收儒墨两家之长,撮取名、法两家之精要,随着时势的发展而发展,顺应事物的变化,树立良好风俗,应用于人事,无不适宜,意旨 9、顺应它就无法制定天下纲纪,所以说“四时的运行是不能舍弃的”。 儒家以诗 、 书 、 易 、 礼 、 春秋 、 乐等六艺为法式,而六艺的本文和释传以千万计,几代相继不能弄通其学问,有生之年不能穷究其礼仪,所以说儒家“学说广博但殊少抓住要领,花费了力气却很少功效”。 至于序列君臣父子之礼,夫妇长幼之别,即使百家之说也是不能改变它的。 墨家也崇尚尧舜之道,谈论他们的品德行为说:“堂口三尺高,堂下土阶只有三层,用茅草搭盖屋顶而不加修剪,用栎木做椽子而不经刮削。 用陶簋吃饭,用陶铏喝汤,吃的是糙米粗饭和藜藿做的野菜羹。 夏天穿葛布衣,冬天穿鹿皮裘”。 墨家为死者送葬只做一副厚仅三寸的桐木棺材,送葬者恸哭而不能 11、。 名家刻细烦琐,纠缠不清,使人不能反求其意,一切决取于概念名称却失弃了一般常理,所以说它“使人受约束而容易丧失真实性”。 至于循名责实,要求名称与实际进行比较验证,这是不可不予以认真考察的。 道家讲“无为” ,又说“无不为” ,其实际主张容易施行,其文辞则幽深微妙,难以明白通晓。 其学说以虚无为理论基础,以顺应自然为实用原则。 道家认为事物没有既成不变之势,没有常存不变之形,所以能够探求万物的情理。 不做超越物情的事,也不做落后物情的事,所以能够成为万物的主宰。 有法而不任法以为法,要顺应时势以成其业;有度而不恃度以为度,要根据万物之形各成其度而与之相合。 所以说“圣人的思想和业绩之所以不可磨灭,就在于能 12、够顺应时势的变化。 虚无是道的永恒规律,顺天应人是国君治国理民的纲要”。 群臣一齐来到面前,君主应让他们各自明确自己的职分。 其实际情况符合其言论名声者,叫做“端” ;实际情况不符合其言论声名者,叫做“窾”。 不听信“窾言”即空话,奸邪就不会产生,贤与不肖自然分清,黑白也就分明。 问题在于想不想运用,只要肯运用,什么事办不成呢。 这样才会合乎大道,一派混混冥冥的境界。 光辉照耀天下,重又返归于无名。 大凡人活着是因为有精神,而精神又寄托于形体。 精神过度使用就会衰竭,形体过度劳累就会疲惫,形、神分离就会死亡。 死去的人不能复生,神、形分离便不能重新结合在一起,所以圣人重视这个问题。 由此看来,精神是人生命的根本 14、史公被滞留在周南,不能参与其事,所以心中愤懑,致病将死。 其子司马迁适逢出使归来,在黄河、洛水之间拜见了父亲。 太史公握着司马迁的手哭着说:“我们的先祖是周朝的太史。 远在上古虞夏之世便显扬功名,职掌天文之事。 后世衰落,今天会断绝在我手里吗。 你继做太史,就会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 现在天子继承汉朝千年一统的大业,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而我不能随行,这是命啊,是命啊。 我死之后,你必定要做太史;做了太史,不要忘记我想要撰写的著述啊。 再说孝道始于奉养双亲,进而侍奉君主,最终在于立身扬名。 扬名后世来显耀父母,这是最大的孝道。 天下称道歌诵周公,说他能够论述歌颂文王、武王的功德,宣扬周、邵的风尚,通晓太王、王季的思 16、汉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汉朝的历法开始改用夏正,即以农历一月为正月,天子在明堂举行实施新历法的仪式,诸神皆受瑞纪。 太史公说:“先人说过:自周公死后五百年而有孔子。 孔子死后到现在五百年,有能继承清明之世,正定易传 ,接续春秋 ,意本诗 、 书 、 礼、 乐的人吗。 其用意就在于此,在于此吧。 我又怎敢推辞呢。 ”上大夫壶遂问:“从前孔子为什么要作春秋呢。 ”太史公说:“我听董生讲:周朝王道衰败废弛,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嫉害他,卿大夫阻挠他。 孔子知道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政治主张无法实行,便褒贬评定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是非,作为天下评判是非的标准,贬抑无道的天子,斥责为非的诸侯,声讨乱政的大夫,为使国家政事通达而已。 孔子说:我与其载述空洞的说教,不如举出在位者所做所为以见其是非美恶,这样就更加深切显明了。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课文全译 太史公自序(2)
相关推荐
2、,宣和内府中的书画收藏全部散失。 元代宫廷收藏在文宗朝也曾相当可观,后来则每况愈下。 明代宣宗、宪宗、孝宗三朝的书画收藏之盛甚至不亚于宋代宣和与绍兴两朝,但松懈的管理使藏品不断流失,后期更将书画作为发给官吏的薪金,即所谓的“折俸”。 书画收藏历来有官、私收藏(即皇家内府与民间私人收藏)两个方面,又总是时聚时散,官私递藏。 清代皇室书画收藏不仅远胜于私家收藏,而且为前朝各代所不及。
3、答问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诗题城东早春 ,在诗中作者是如何扣题描写的?答:。 “清景”一词很值得玩味,其“清”字的含义是什么?答:。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华子岗 (裴 迪)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唏。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这首诗以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华子岗的景物
2、2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6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 (15 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违( 档( 渐( 曲(徙薪B绯( 胡诌( 溃( 高屋建瓴(圩( 潜( 龇( 杀鸡儆(D噱( 芫( 不佞( 惊鸿一瞥(.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妍媸 弭谤 供给侧 班师回朝B牟利 暴涨 青篙素 磬竹难书C邋塌 赉发 全天候
行的卫星或飞船,它们的运行情况有何不同。 牛顿的卫星发射原理图 一、宇宙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 1 7 .9 /GMv k m sr2 1 1 .2 /v k m s3 1 6 .7 /v k m s练习 1: 若近似地认为地球对地面物体的引力等于 重力 mg,地球半径为 R,你能据此推出地球的 第一宇宙速度吗。 练习 2: skmvRGMRMGv
2、的树都沉稳些。 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粒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 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 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 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精神为之一振,你的眼前为之一亮
的单位:焦耳( J) Ep=mgh 5.重力势能的 相对性 ① 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mgh,总是相对于某一 水平面 来说的;(重力势能为零的水平面叫做 参考平面 ) ② 选用不同的参考平面,同一物体在空间同一位置的重力势能就不同。 ③ 参考平面的选取是任意的,通常选地面为参考平面 ④不管零势面如何选取,物体从某一高处 h1到达另一高处 h2所引起的重力势能的变化是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