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风筝》课堂导学设计内容摘要:

2、行间嗅到了大自然散发出的温暖醉人的春意。 风筝、柳枝、山桃、喧闹的孩子们,这些富有特点的事物唤起我们的联想,在 想象中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气象万千的图画来。 又如写“精神的虐杀”的那一段文字,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秘密被发现后,小兄弟是“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风筝被无端肢解了,他独自“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其惊恐不安的内心,其悲苦无奈的神态,写得多么真切,仿佛如见其人。 “我”因为“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偷做风筝, 便“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因被“瞒”而“愤怒” ,只一笔,就勾画出了“我”的颇带几分“专制”色彩的心理状态,而一个“折 3、”字,一个“掷”字,一个“踏”字,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一连串动作,十分具体地表现出了“我”的盛怒和狂暴,与小兄弟的形象形成了 鲜明的对照。 这些平常的字眼儿,由于作者运用得恰到好处,就产生了不寻常的艺术效果。 3 把握重点:正确全面地理解风筝的思想内容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在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1)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认为小兄弟没出息,那气愤,是恨铁不成钢。 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 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2)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 4、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 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 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3)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 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4)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 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 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引人深思的问号。 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4 攻克难点:作 6、,弟弟早已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 “我”也无从补过,无法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心情更加沉重。 鲁迅先生有着严肃的自省意识,并不因为当初的行为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而原谅自己。 5 质询疑点:对文中“精神的虐杀”这一说法应如何理解?“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 做的玩艺儿”,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是为弟弟有出息。 现在反思当时是为落后观念所支配,扼杀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思想和老幼尊卑的陈腐观念在“我”的心灵上烙下深深的印记。 表面上看来,“我”折断、踏扁的只是一个风筝,可受到伤害的是弟弟那纯洁无邪的心灵。 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小兄弟对 风筝着迷,自己肯动脑筋去做,本是有益身心的正当行为,“我”却横加阻拦,不仅折断了蝴蝶风筝的一支翅骨,还掷在地下踩扁,最后“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小弟的痛苦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而作者的这种行为不 是“精神的虐杀”又是什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