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一44牛顿第二定律03内容摘要:
态的分析 • 在平衡状态时 , 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 ( 或对悬绳的拉力 ) 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 •当物体的 加速度竖直向上 时 ,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的重力 , 由 F- mg=ma得 F=m( g+ a) mg, 这种现象叫做超重现象; •当物体的 加速度竖直向下 时 ,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的重力 , mg- F=ma得 F=m( g- a) mg, 这种现象叫失重现象 . •特别是当物体竖直向下的加速度为 g时 ,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变为零 , 这种状态叫 完全失重 状态 . 五 、 超重与失重状态的分析 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 1) 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 , 只是物体的 视重 发生改变 , 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 , 大小也没有变化 , 因为万有引力并没有改变 . ( 2) 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大小及方向无关 ,只决定于加速度的方向及大小 . ( 3) 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 , 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 , 如单摆停摆 、 天平失效 、 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 、 液体柱不再产生向下的压强等。 例 举重运动员在地面上能举起 120kg的重物,而在运动着的升降机中却只能举起 100kg的重物,求升降机运动的加速度,若在以 的升降机中,此运动员能举起质量多大的重物。 ( g取 10m/ s2 ) 思考:为什么运动员能举起的重物的重量发生了变化。 是物体的重力变了。 是运动员发挥的向上的最大支撑力 —— 举力变了。 答案:方向向上,大小为 2m/ s2。 160kg 【 例 9】 如图所示滑轮的质量不计 , 已知三个物体的质量关系是: m1= m2+m3, 这时弹簧秤的读数为 T, 若把物体 m2从右边移到左边的物体 m1上 , 弹簧秤的读数 T将 ( ) ; ; ; m1 m3 m2 【 解析 】 解法 1: 移 m2后 , 系统左 、 右的加速度大小相同方向相反 , 由于 ml十 m2> m3, 故系统的重心加速下降 , 系统处于失重状态 , 弹簧秤的读数减小 , B项正确。 解法 2: :移后设连接绳的拉力为 T/, 系统加速度大小为 a。 对 ( ml+ m2) : ( m1+ m2)g一 T/= ( ml+ m2)a; 对 m3: T/一 m3g= m3a 消去 a, 可解得 321213/ 2mmmmmgmT对滑轮稳定后平衡:弹簧秤的读数 T= 2T/, 移动前弹簧秤的读数为 (m1+ m2+ m3)g, 比较可得移动后弹簧秤的读数小于 (m1+ m2+ m3) g。 故 B项正确。 【 例 10】 将金属块 m用压缩的轻弹簧卡在一个矩形的箱中 , 如图所示 , 在箱的上顶板和下顶板装有压力传感器 , 箱可以沿竖直轨道运动 , 当箱以 a=动时 , 上顶板的压力传感器显示的压力为 N,下底板的压力传感器显示的压力为 N。 (g取 10m/s2) ( 1)若上顶板的压力传感器的示数是下底板的压力传感器的示数的一半 , 试判断箱的运动情况; (2) 要使上顶板的压力传感器的示数为零 , 箱沿竖直方向运动的情况可能是怎样的。 解析 :由题意 , 对金属块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当向上匀减速运动时 , 加速度方向向下 , 设上顶板的压力传感器的示数为 N1, 弹簧弹力为 F,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N1+ mg一 F= ma„„ ① 弹簧弹力 F等于下底板的压力传感器的示数 N2: F= N2=10N代入① 可解得 m=0. 5kg。 ( 1)依题意 , N1=5 N,弹簧长度没有改变 , F= 10N代入 ① 解得a=0, 说明整个箱体做向上或向下的匀速运动。 (2)当整个箱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上时有 F一 N1一 mg=ma, 求出 N1减至零的加速度: a=F/m g=10 m/s2。 上顶板的压力传感器的示数为零时,整个箱体在做加速度不小于 10 m/s2的 向上加速 或 向下减速运动。 【 例 11】 一个人蹲在台秤上。 试分析: 在人突然站起的过程中 , 台秤的示数如何变化。 【 解析 】 从蹲于台秤上突然站起的全过程中 , 人体质心运动的 v— t图象如图所示。 在 0- t1时间内:质心处于静止状态 —— 台秤示数等于体重。 F=mg。 在 t1- t2时间内:质心作加速度 ( a) 减小的加速度运动 , 处于超重状态 —— 台秤示数大于体重 F= mg十 ma> mg 在 t2时刻: a= 0, v= vmax, 质心处于动平衡状态 —— 台秤示数等于体重F=mg。 在 t2- t3时间内:质心作加速度增大的减速运动 , 处于失重状态 —— 台秤示数小于体重 F=mg- ma< mg。 在 t3- t4时间内:质心又处于静止状态 —— 台秤示数又等于体重 F= mg。 故台秤的示数先偏大,后偏小,指针来回摆动一次后又停在原位置。 【 例 12】 一人在井下站在吊台上 , 用如图 4所示的定滑轮装置拉绳把吊台和自己提升上来。 图中跨过滑轮的两段绳都认为是竖直的且不计摩擦。 吊台的质量 m=15kg,人的质量为M=55kg,起动时吊台向上的加速度是 a=,求这时人对吊台的压力。 (g=) 图 4 (m+M)g F F 图 5 a F FN Mg 图 6 分析与解:选人和吊台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 , 受力如图 5所示 , F为绳的拉力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2F(m+M)g=(M+m)a 则拉力大小为: 再选人为研究对象 , 受力情况如图 6所示 , 其中 FN是吊台对人的支持力。 由牛顿第二定律。粤教版必修一44牛顿第二定律03
相关推荐
2、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苏东坡传序这里描述的是谁。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就是苏轼,一个曾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人。 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学上“成熟”了。 在这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光耀千古。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 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 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
( 2) “在零下 190摄氏度,空气竟变成了浅蓝色的液体,叫做‘液态空气’”。 ———定义说明 ( 3)“鲜花在液态空气中浸一下,就变得像玻璃一样脆,一摆动,便叮当叮当直响。 ” ———比喻说明 ( 4)“锡跟铅恰恰相反,一把好端端的锡壶,在超低温下回碎成煤炭似的一团粉末。 ” ———比较说明 ( 5)如“比如,你把一个小杯放在大杯中 ……” ———举例说明 ( 6)
2、说三分钟热情是小孩子的毛病,但我的看法是,父母的因素要比孩子的大得多。 几乎所有的父母在最初的几天都会婆婆妈妈地提醒这、注意那,但时间一久就懒得说了。 孩子当然也跟着松懈,之后过几天又想起时,又开始重新督促。 这么反复几次下来,也就难怪孩子变成三分钟热情的人。 不只是孩子这样,每个人都相同,对于交待的工作刚开始即使别人不逼,自己也能战战兢兢地恪尽职守,但那种紧张会一天天地松懈
4、,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廷尉议是。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更名民曰“黔首”。 大酺。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金人十二,重各千石
3、个是北京人,一个是上海人,一个是长沙人;他们之中有喜欢语文,有的喜欢数学,有的喜欢外语,且(1)A 不喜语文,B 不喜欢外语;(2)喜欢语文的不是上海人;(3)喜欢外语的是北京人;(4)B 、C 三人读书的学校是一中、二中和三中,他们各自爱好游泳、1)A 不在一中;(2)B 不在二中;(3)爱好排球的不在三中;(4)爱好游泳的在一中;(5)B 、李三名工人,分在甲、乙、丙三个工厂,一人是车工
2、际,以至生态,都是如此。 世界是和的世界;万物以和为基础,存在于和的状态中。 以和为贵是在这一根本认识基础上提出的,就是以和为最高的价值。 和的实质是各得其所,以和为贵就是要在承认差别的前提和基础上求各得其所。 孔子说“政者正也”,又说如果有机会当政,一定以“正名”为当务之急,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正”是他治国的根本理念。 子罕篇又有“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