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尾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内容摘要:
2、际,以至生态,都是如此。 世界是和的世界;万物以和为基础,存在于和的状态中。 以和为贵是在这一根本认识基础上提出的,就是以和为最高的价值。 和的实质是各得其所,以和为贵就是要在承认差别的前提和基础上求各得其所。 孔子说“政者正也”,又说如果有机会当政,一定以“正名”为当务之急,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正”是他治国的根本理念。 子罕篇又有“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以各得其所释“正”。 “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要使君臣父子各得其所。 程子说:“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于各于其所而已。 ”“和为贵”,就是以各得其所为 3、最高的目标。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就是要承认差别,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和谐,而不是取消差别求统一、和谐。 达到和谐的基本方法是中庸、中道。 各得其所的基础是中。 只有各个部分、各种因素都无过无不及,达到中的要求,才有整体的和。 程子说:“使万物无一失所者,斯天理,中而已。 ”各得其所是目标,和而不同是原则,中庸、中道是途径。 和与中是从不同的角度说,和是总体的状态和目标,中是各局部应处的状态和要求,二者相合,就是中和,也就是各得其所。 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精神,贯穿中华民族发展的全部历史,渗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使我们不同族群、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不断相互吸取、相互融合,团成了博大精深、 4、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在广土众民的中华大地上,组成统一的国家,长期保持稳定统一的局面,绵延发展。 对外,中华民族始终与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友好相处,以爱好和平的民族的良好形象展现于世界。 中华文化的贵和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在承认差别的前提和基础上求各得其所,指示了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危机的方向。 今天我们深化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外交上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也是求“万物各于其所”。 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统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求其各得其所;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也要求其内部各因素、各方面,如政府和市场之间,各种经济成分之间,以及城乡, 6、的观念。 D孔子主张为政者当“正名”,“正”是他治国的根本理念。 而他强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也就是使君臣父子各得其所。 加因果,二者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A程子认为万事万物无不是各得其所,圣人之所以能使天下顺治,也是因为能使天下苍生各得其所,而使天下万物各得其所,唯中而已。 B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别,盲目地取消差别求统一是不现实的不合理的,君子都会承认差别,并在差别的基础上追求和谐。 C只要坚持中庸、中道的基本方法,各个部分、各种因素都无过无不及,达到中的要求,就会实现整体的和,达到和谐。 D要想达到各得其所的目标,就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走中庸 7、、中道的途径。 和是总体的目标,中是各局部应处的状态和要求。 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原文是必要条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中华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精神,正因为如此,才会使广土众民的中华大地长期保持稳定统一的局面。 B贵和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使得中华民族始终以爱好和平的民族的良好形象展现于世界,也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危机指示了方向。 C深化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外交上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是为了达到“万物各于其所”的目的。 D如果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各方面各得其所,就可以改革、调整好各方面、 8、各部分的关系,就可以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个“就可以”表示的假设关系有误。 从原文看,有前者未必“就可以”实现后者。 )二、文言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 幼随从梁武帝。 帝性好棋,每从夜至旦不辍,等辈皆寐,唯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 从平建邺,稍为主书,散财聚士,恒思立效。 除奉朝请。 普通七年,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除庆之假节、总知军事。 魏豫州刺史李宪遣其子长钧别筑两城相拒,庆之攻拔之,宪力屈遂降,庆之入据其城。 大通元年,隶领军曹仲宗伐涡阳,魏遣常山王元昭等来援,前军至驼涧,去涡阳四十里。 韦放曰:“贼锋必是轻锐,战捷 10、庆之至镇,遂围县瓠,破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于溱水。 又破行台孙腾、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于楚城。 罢义阳镇兵,停水陆转运,江湘诸州并得休息。 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 又表省南司州,复安陆郡,置上明郡。 大同二年,魏遣将侯景攻下楚州,执刺史桓和。 景仍进军淮上,庆之破之。 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 是岁豫州饥,庆之开仓振给,多所全济。 州人李升等八百人表求树碑颂德,诏许焉。 五年卒,谥曰武。 庆之性祗慎,每奉诏敕,必洗沐拜受。 俭素不衣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选自南史,有删节)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隶:跟从 壮:佩服C. 庆之陷其四垒 11、 陷:沦陷 振:通“赈”,救济4C( “陷”应解释为“攻下”。 )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5A(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还可结合句中的“纨绮”“丝竹”“马”“军士”等名词进行判断。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为忠心事主,经常得到赞赏,后从军,逐渐得到提拔。 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屯田开荒,发展生产,积蓄了很多粮食。 曾亲自统领大军攻克涡阳。 在与北魏军的对峙中,历经数十上百次的战斗,最终凭借勇气大获 13、) (2)豫州百姓李升等八百人上表要求为陈庆之树碑以称颂其功德,朝廷(皇帝)下令同意。 (得分点:“表”名词活用为动词、“树”、省略句各 1 分、句意 2 分。 ) 附:参考译文: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 幼年曾随从梁武帝。 梁武帝爱好下棋,经常从晚上下到次日清晨还不停止,同僚都睡觉了,只有陈庆之不睡,一听到呼唤就立即到达,很是被亲近赏识。 跟随梁武帝平定建邺,逐渐升为主书,他散耗家财,团结了一批有用之士,常想建立功业。 被任命为奉朝请。 梁武帝普通七年,朝廷派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任命陈庆之为假节、总管军事。 北魏豫州刺史李宪派遣他的儿子李长钧另修筑两城来抵抗,陈庆之攻破其地,李宪力气用尽而投降,陈庆之就 14、进入占据了寿春城。 梁武帝大通元年,陈庆之跟随领军曹仲宗攻伐涡阳,北魏派遣常山王元昭等人来支援,先头部队到达驼涧,离涡阳四十里。 (陈庆之打算出征迎战)韦放说:“敌军的前锋必定是轻装精锐部队,如果战胜不算有功;如果失败,则破坏我军士气,不如不要出击。 ”陈庆之说:“北魏军队远道而来,都已疲惫不堪,必须挫伤他们的锐气,这定然没有打不败他们的道理。 ”于是带领部下五百名骑兵迅速出击,打败了敌军的先头部队,北魏士兵十分震惊恐惧。 陈庆之回来后与其他将领连营向西进军,占据涡阳城,与北魏军相对峙,自春天到冬天,经过了几十上百次的战斗。 部队已十分疲劳,锐气也减弱了,北魏的援兵又想在梁军后面修筑营垒。 曹仲宗等人怕腹背 15、受敌,打算退兵。 陈庆之持节来到军门,说:“必须等到北魏军包围圈合拢,然后才能与他们战斗;如果打算退兵,我陈庆之另外有皇帝的密令。 ”曹仲宗很佩服他的计谋,于是就同意了。 北魏军在十三城布阵,形成掎角之势,陈庆之攻破他们四座城垒。 其他九城兵力还很强大,陈庆之把被杀的敌人的左耳陈列到城前,然后鸣鼓呐喊发起进攻,敌人一下就逃跑溃散了,其中大部分都被斩杀和俘虏了,连涡水好像也在呜咽。 梁武帝下诏在涡阳地区设置西徐州。 大军乘胜向前到达城父。 梁武帝嘉奖他们,并亲笔写诏书慰问和勉励陈庆之。 中大通二年,被任命为南北司二州刺史,担任都督。 陈庆之到任后,就包围了县瓠城,在溱水打败北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 又在楚城打败行台孙腾、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 他解散镇守义阳的士兵,停止水陆运输,江湘地区各州郡都得到休养生息。 开辟农田六千顷,两年以后,仓库里堆满了粮食。 又上表要求撤去南司州,恢复安陆郡,设置上明郡。 大同二年,东魏派大将侯景攻下楚州,俘获了刺史桓和。 接着,侯景进军淮上,陈庆之打败了他。 当时下着大雪,天寒地冻,侯景抛弃了大批军用物资逃走。 这一年豫州发生饥荒,陈庆之打开粮仓救济灾民,救活了不少人。 豫州百姓李升等八百人上表要求为陈庆之树碑以称颂其功德,朝廷下令同意。 (。广东省汕尾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相关推荐
3、个是北京人,一个是上海人,一个是长沙人;他们之中有喜欢语文,有的喜欢数学,有的喜欢外语,且(1)A 不喜语文,B 不喜欢外语;(2)喜欢语文的不是上海人;(3)喜欢外语的是北京人;(4)B 、C 三人读书的学校是一中、二中和三中,他们各自爱好游泳、1)A 不在一中;(2)B 不在二中;(3)爱好排球的不在三中;(4)爱好游泳的在一中;(5)B 、李三名工人,分在甲、乙、丙三个工厂,一人是车工
4、,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廷尉议是。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更名民曰“黔首”。 大酺。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金人十二,重各千石
态的分析 • 在平衡状态时 , 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 ( 或对悬绳的拉力 ) 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 •当物体的 加速度竖直向上 时 ,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的重力 , 由 F- mg=ma得 F=m( g+ a) mg, 这种现象叫做超重现象; •当物体的 加速度竖直向下 时 ,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的重力 , mg- F=ma得 F=m( g- a) mg, 这种现象叫失重现象
思维导图 图 4 解析 首先确定研究对象,先选整体, 求出 A 、 B 共同的加速度,再单独研究 B , B 在 A 施加的弹力作用下加速运动,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 将 m 1 、 m 2 看做一个整体,其合外力为 F , 由牛顿第二定律知, F =( m 1 + m 2 ) a ,再以 m 2 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右图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F 12 = m 2 a
gm/s2 • 加速度的决定式 :a= F合 /m • : • ①同体性: F合 、 m、 a是对同一物体而言的。 • ②矢量性: F合 与 a方向相同。 • ③瞬时性: F合 与 a同时变化。 • ④独立性:每个分力都独自产生各自的加速度,合力的加速度等于这些分力加速度的矢量和。 • 即正交分解 Fx合 =max • Fy合 =may 例 ,质量 2kg,受到互成 120176。 角的两个力
8、35 能被 7 整除,所以 35 是 7 的倍数,7 是 35 的约数。 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 1,最大的 约数是它本身。 例如:10 的约数有 1、2、5、10,其中最小的约数是 1,最大的约数是 10。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3 的倍数有:3、6、9、12其中最小的倍数是 3 ,没有最大的倍数。 个位上是 0、2、4、6、8 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