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要学会读书》课后零失误训练(含答案)内容摘要:
2、一场正义的学生运动。 A尚且 况且 暴发 爆发B况且 尚且 暴发 爆发C尚且 况且 爆发 暴发D况且 尚且 爆发 暴发4下列句子可以用不同标点标示出不同的意思。 九(2)班足球队打败了九(6)班足球队获得了冠军_5口语表达。 某同学匆匆走进教室,习惯性地用卫生纸把自己的座位擦干净,随手将纸团扔在地上。 老师看见后说:“你很讲究个人卫生的哩!”同学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_。 ”随即将纸团拾起来,扔进了教室外面的垃圾箱。 (1)老师的话言外之意是:_ _(2)这位同学该怎样说才得体:_6在横线上补写大师的话,表达出大师的观点,并与上下文自然衔接。 (50 字以内)一青年向一禅师求教。 “大师,有人赞我是天才,将来 4、个问题,每一章节的时候,首先应该不只看到书面上,而且还要看到书背后的东西。 这就是说,对书本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应该记住它的结论,懂得它的道理,而且还应该设想一下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经过多少曲折,攻破多少关键,才得出这个结论的。 而且还不妨进一步设想一下,如果书本上还没有作出结论,我自己设 身处地,应该怎样去得出这个结论?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所需要的,与其说是赤裸裸的结果,不如说是研究;如果离开引向这个结果的发展来把握结果,那就等于没有结果。 ”我们只有了解结论是怎样得来的,才能真正懂得结论。 只有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才能够对问题有透彻的了解。 而要做到这点,就要求 5、我们对书本中的每一个问题,一天没有学懂,就要再研习一天,一章没懂,就不要轻易去学第二章。 这样学虽然慢些,但却能收到实效。 我在年轻时,看书就犯过急躁的毛病,手拿一本书几下就看完了。 最初看来似乎有成绩,而一旦应用时,却是一锅夹生饭,不能运用自如了。 好在我当时仅有很少的几本书,我接受了教训,又将原书不断深入地学习(注 意,并不是“简单地重复”),才真正有所进益。 如果说前一步的工作可以叫做“肢解”的工作,那么,第二步我们就需要做“综合”的工作。 这就是说,在对书中每一个问题都经过细嚼慢咽,真正懂得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把全书各部分内容串连起来理解,加以融会贯通,从而弄清楚什么是书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各个问题之 6、间的关联。 这样我们就能抓住统率全书的基本线索,贯串全书的精神实质。 我常常把这种读书过程,叫做“从厚到薄”的过程。 大家也许 都有过这样的感觉: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会感到,书是那么厚,在读的过程中,如果你对各章各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材料,那就会觉得更厚了。 但是,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以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 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 这是每个科学家都要经历的过程。 这样,并不是学得的知识变少了,而是把知识消化了。 青年同学读书要学会消化。 我常见有些同学在考试前要求老师指出重点,这就反映了他们读书还没有抓住重点,还没有消化 7、。 靠老师指出重点不是好办法,主要的应当是 自己抓重点。 我们在读一本书时,还要把它和我们过去学到的知识去作比较,想一想这一本书给我添了些什么新的东西。 每当看一本新书时,对自己原来已懂的部分,就可以比较快地看过去;要紧的,是对重点的钻研;对自己来说是新的东西用的力量也应当更大些。 在看完一本书后,并不是说要把整本书都装进脑子里去,而仅仅是添上几点前所不知的新方法新内容。 这样做印象反而深刻,记忆反而牢固。 并且,学得愈多,懂 得的东西愈多,知识基础愈厚,读书进度也就可以大大加快。 7“要学会读书”,应做到哪些?_8什么是厚薄读书法?_9举例说明文段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点?_课外拓展阅读阅读刘诚龙提高你的要 9、身政界,没几个人认为他有好前途。 曾有记者报道施罗德的事迹,但明镜周刊总经理纳伦对此很是不满:“报道施罗德?那简直是浪费!”施罗德知道后自信地说:“我要当总理,你们等着瞧吧!”施罗德当上了总理之后,他说:“我是专卖店里的产品,确定了的理想就不打折。 ”如果施罗德在没人看到自己的价值时就气馁了:当不上总理,那就当个部长吧;当不上部长,那就当个市长吧;当不上市长,那就当个县长吧;当不上县长,那就当个科长吧他一路把自己的“价格”降下来,那么他也许连科长都当不上。 一位社会学家曾说过:“如果你满足于五分之一,那么,你只能达到十分之一。 ”你自己给自己打了折,命运还会给你打折的。 一幅画要价五百美元,别人不愿出这 10、个价,我可以撕掉,重新去画,但是价格绝不能少。 刘开渠大师的成功给我们什么启示呢?你认为我达不到理想的高度,我可以退回去,再练功夫, 但我不会降低理想的高度,我会继续为理想努力奋斗。 许多名家往往就是这样成功的。 (摘自感悟2007 年第 8 期,略有删改)10文章第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它有怎样的作用。 论证方法:_。 举例:_。 作用:_。 11请说说你对“你自己给自己打了折,命运还会给你打折的”这句话的理解。 _12请联系上文,谈谈“许多名家往往就是这样成功的”中“这样”的含义,并另举一个名家成功的例子。 含义:_。 例子:_。 参考答案1 答案:C 解析:A“锲(不舍”应读为(B“急躁(应读为“ 12、比较,要在新的东西上使用的力量大些。 8“由薄到厚”是读书的第一步,是学习、接受和记忆的过程,也是知识不断丰富、不断积累的过程。 初读一本书,首先应该慢慢地、一点一点地读,不懂的地方要下工夫。 要想把书真正读懂,还要有第二步,即“由厚到薄”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把已经学过的东西进一步加工,经过消化、提炼,将全书各部分内容串连起来理解,加以融会贯通,弄清楚什么是书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各个问题之间的关联。 这就能抓住统率全书的线索,贯串全书。 越是懂得透彻,就越有“薄”的感觉。 9在论述要看到书背后的东西(要知其所以然)时,作者先讲道理,然后引用恩格斯的话加以论证,强调读书要从结果中得出过程,并且举了自己年轻时读书 13、急躁的例子进一步证明本段的观点。 答案:10摆事实(或举例论证) 举例:画家刘开渠大师宁可撕掉画作,也不会贱卖自己;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在没人看到自己的价值时,也不会给自己打折。 作用:用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提高你的要价”这个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 11整句话意思是:只要你自己原谅了自己,退了一步,命运就会让你再退十步,百步。 12含义:不降低理想的高度,继续为理想努力 奋斗。 事例如:“两弹”元勋邓稼先执著追求目标,28 年如一日,为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做出巨大的贡献。 发明家爱迪生不放弃寻找灯丝的试验,他充满信心地说,他没有成功,说明还没找到那种符合要求的材料罢了。 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成功地为人类带来了光明。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面临企业被淘汰的局面,毫不气馁,继续加强企业改革,最终打出了品牌。 解析:此题为开放性的,只要能举出涉及“自信”“目标”“理想”“执著”“拼搏”方面的一个事例即可。(北京课改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要学会读书》课后零失误训练(含答案)
相关推荐
3、亡”为使动用法;B 项“怒”为为动用法;C 项“师”为名词用动词;D 项“王” 为使动用法。 答案列各句不属于倒装句式的一项是 ()(3 分)A尚不觉寤而不自责B与籍避仇于吴中C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D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解析D 是被动句。 A 是宾语前置句;B 为状语后置句;C 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3 分)力拨山兮气盖世所当者破
2222,21 smtsaats 计算加速度 a的实验公式 复习 • 牛顿第一定律: •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 如果物体不受外力或者合外力为零,则物体 ( 静者恒静,动者恒动) • 如果物体受到的外力不为零,物体的速度会 ? 思考 •如果物体受到的外力不为零,物体的速度会 ,会产生加速度(举例) •加速度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3、另一边为 5,则它的周长为( )A、14 B、13 C、14 或 13 D、 、无法计算14. 如图,在, D、E 分别是 C 上的点,若C 的度数是( ) 5. 已知下列条件,不能作出三角形的是( ) A、两边及其夹角 B、两角及其夹边 C、三边 D、两边及除夹角外的另一个角16. 观察一串数:0,2,4,6,.第 n 个数应为( )A.2(n1) C.2(n1) D 确的是( )A. B
惯的,我们要逐步学会能够从常见的现象中体会出大 的道理,重新感受当年牛顿是怎样分析和总结物体间的作用力的关系的。 分组实验(共 7 大组,每大组分成三小组,每组六个 同学,每组均有弹簧秤 6支 —— 大小) 电动小车、 KT 板、玻璃棒 (两支 )—— 摩擦力 小车、铜片、棉线、剪刀 —— 弹力 条形磁铁、玻璃棒(四支) —— 场力 收集实验 探究 结论 , 选学生代表阐述相应组别的实验探究结论
.如果让大汉穿上溜冰鞋站在磨光水泥地上,两人再比力气时,女孩就 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大汉拉过来. 例 2 一辆汽车沿山坡加速上行,不计空气阻力,汽车受到哪几个力。 并指出各个力的反作用力. 分析 以汽车为研究对象,根据对汽车发生作用的物体,找出汽车受到的力,然后由“甲对乙和乙对甲”的关系,找出各自的反作用力. 解答 汽车受到的力和各个力的反作用力列表如下: 画出汽车和山坡隔离体的受力图,如图 3-
互作用的摩檫 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 方向相反。 第三组 : (演示 )两个测力计对拉 , 观察读数 , 大小相等 , 改变力 , 继续观察读数 , 仍相等。 (说明 )这对拉力不仅方向相反 , 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 而且大小始终相等 , 并且同时变化。 第四组 : [来源 :学科网 ] (演示 )穿上溜冰鞋的两位同学相对站立 , 其中同学甲推了同学乙一 下 , 观察到两位同学都向后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