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一34力的合成与分解05内容摘要:
解各力 得出 合力 有一个直角支架 AOB, AO水平放置,表面粗糙, OB竖直向下,表面光滑, AO上套有小环 P, OB上套有小环 Q ,两环质量均为 m,两环间由一根质量可忽略、不可伸展的细绳相连,并在某一位置平衡(如图),现将 P 环向左移一小段距离,两环再次达到平衡,那么将移动后的平衡状态和原来的平衡状态比较, AO 杆对 P 环的支持力 N 和细绳上的拉力 T 的变化情况是 ( ) A. N不变, T变大 B. N不变, T变小 C. N变大, T变大 D. N变大, T变小 O A B Q P α 【 解 】 画出 P、 Q 的受力图如图示: N mg T f mg T N1 对 P 有: mg+ Tsinα=N 对 Q 有: Tsinα=mg 所以 N=2mg, T=mg/sinα P 环向左移, α角增大, T减小 B 例 物体受到两个相反的力的作用,两力的大小为F1=5N , F2=10N ,现 F1保持不变,将 F2从 10N减小到0的过程中,它们的合力大小的变化情况是 ( ) A. 逐渐变小 B. 逐渐变大 C. 先变小,后变大 D. 先变大,后变小 C C O A B D 例 竖直平面内的圆环上,等长的两细绳 OA、 OB结于圆心 O,下悬重为 G的物体(如图示),使 OA绳固定不动,将 OB绳的 B点沿圆形支架从 C点逐渐缓慢地顺时针方向转动到 D点位置,在 OB绳从竖直位置转动到水平位置的过程中, OA绳和 OB绳上拉力的大小分别怎样变化。 解:由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将重力 G分解,如图示, C O A B D 可见, OA绳上拉力的大小逐渐增大,OB绳上拉力的大小先减小后增大。 例 如图示,质量为 m的球放在倾角 α的光滑斜面上,挡板 AO与斜面间的倾角 β,试求斜面和挡板 AO所受的压力。 O A β α 解: 将球的重力沿垂直于斜面和挡板方向分解,如图 mg F2 F1 mg F2 F1 β α 由正弦定理得 s i ns i n)s i n(21 FmgF s i。粤教版必修一34力的合成与分解05
相关推荐
2、行了反复强调:(1) “积累”是作为“素养”提出来的。 课标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一节中提出,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应“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2) “积累”是作为“基础”提出来的。 课标在“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中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
2、结构乃至审美习惯皆影响深远。 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以“间”及“方正”式网格为鲜明特性的传统建筑空间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古人有“天圆地方”的观念,与其说是人们根据天地之形创造了传统建筑“方正”的基本格局,不如说是先民以自己居住的“方正”的木结构房屋形态为原型,产生了对大地形状的猜想,四角方正的建筑影响了先民对世界的认知。 这种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被强化,出现了“四正”方位的崇拜
做出解答或能否顺利地解答 . 研究对象的选取可以是一个物体 , 一个结点 , 或一个系统 ( 相互作用物体的全体 ) . 通常在分析外力对系统的作用时 , 用整体法 , 在分析系统内务物体间相互作用力时 , 用隔离法 . 引入 寻找平衡条件 例题 解题步骤 作业 首页 2. 对研究对象正确地受力分析 , 并做出受力图 正确进行受力分析是正确分析物理过程或物理状态的前提 ,
线上,已知力只能分解成一组分力,故 A 正确;若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只有一组解,故 B 正确;已知一个分力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可能有一解,可能有两解,也可能无解,故 C 错误;已知两分力大小,可能有一解,可能有两解,也可能无解,故 D 错误. AB 四、力的效果分解方法 典例 4 如图 2 所示 , 重为 G 的光滑球在倾斜角为 30176。 的斜面上 , 分别被与斜面夹角为
2、、挑战自我的精神,培养探究学习能力。 重点 学习腾空技术中的挺身动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难点 腾空步后挺身结构 内 容 教 法 与 学 法 组 织 与 要 求开始3分钟教学常规1、体育委员集合整队、清点人数。 2、师生问好,宣布本课堂内容3、检查服装,安全教育。 4、安排好见习生。 教法:1、 讲解课目标,语言精练简洁。 2、 做好课前常规工作。 学法:1、认真听讲,按要求到指定场地上课。
案设计: 明确实验目的 研究合力是否为互成角度的两个分力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 对角线 实验原理 用橡皮筋的形变效果来找两个力的合力 如何保证分力与合力的作用效果相 同。 ...... ( 保持橡皮筋 的形变相同,固定起点,关键记录号终点 ) 寻找等效力 : 方案设计: 力的大小,方向的确定。 .....( 如选用橡皮筋,则力的大小可以直接从测 力计中读出,方向沿着拉伸的方向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