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一34力的合成与分解03内容摘要:
线上,已知力只能分解成一组分力,故 A 正确;若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只有一组解,故 B 正确;已知一个分力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可能有一解,可能有两解,也可能无解,故 C 错误;已知两分力大小,可能有一解,可能有两解,也可能无解,故 D 错误. AB 四、力的效果分解方法 典例 4 如图 2 所示 , 重为 G 的光滑球在倾斜角为 30176。 的斜面上 , 分别被与斜面夹角为 60176。 、 90176。 、 150176。 的挡板挡住于 1 、 2 、 3 的位置时 , 斜面与挡板所 受的压力分别为多大。 图 2 思路点拨 把一个力按效果分解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 明确研究对象,选择要分析的力. (2) 分析该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效果,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3) 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以该力为对角线,由两分力的方向构建平行四边形,利用三角形知识求解分力的大小. 解析 如下图 ( a) 所示 ,根据球受 重 力的作用效果是同时挤压斜面和挡板,故确定了 重 力的两个分力方向分别垂直斜面和挡板,所以分解 G 得到其两个分力的大小为: G1=Gc os 30176。 =2 33G G2= G t an 30 176。 =33G 则分别与 G G2大小方向相同的斜面与挡板所受压力大小分别为 N1=2 33G N2=33G . 如下图 ( b ) 所示,与上同理得 N1′ = G1′ = G c os 30176。 =32G N2′ = G2′ = G sin 30176。 =G2. 如下图 ( c ) 所示,此时斜面不受压力,则斜面受压力N1″ = 0. 挡板所受压力 N2″ 大小方向与 G 相同,即大小 N2″ = G . 答案 见解析 课时作业 1 .一个人用双手在单杠上把自己吊起来,静止在竖 直面上,在下列四种情况中,两臂用力最小的是( ) A .当他两臂平行时 B .当他两臂成 60176。 夹角时 C .当他两臂成 90176。 夹角时 D .当他两臂成 120176。 夹角时 解析 把两手臂的拉力看。粤教版必修一34力的合成与分解03
相关推荐
解各力 得出 合力 有一个直角支架 AOB, AO水平放置,表面粗糙, OB竖直向下,表面光滑, AO上套有小环 P, OB上套有小环 Q ,两环质量均为 m,两环间由一根质量可忽略、不可伸展的细绳相连,并在某一位置平衡(如图),现将 P 环向左移一小段距离,两环再次达到平衡,那么将移动后的平衡状态和原来的平衡状态比较, AO 杆对 P 环的支持力 N 和细绳上的拉力 T 的变化情况是 ( )
2、行了反复强调:(1) “积累”是作为“素养”提出来的。 课标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一节中提出,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应“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2) “积累”是作为“基础”提出来的。 课标在“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中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
2、结构乃至审美习惯皆影响深远。 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以“间”及“方正”式网格为鲜明特性的传统建筑空间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古人有“天圆地方”的观念,与其说是人们根据天地之形创造了传统建筑“方正”的基本格局,不如说是先民以自己居住的“方正”的木结构房屋形态为原型,产生了对大地形状的猜想,四角方正的建筑影响了先民对世界的认知。 这种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被强化,出现了“四正”方位的崇拜
2、、挑战自我的精神,培养探究学习能力。 重点 学习腾空技术中的挺身动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难点 腾空步后挺身结构 内 容 教 法 与 学 法 组 织 与 要 求开始3分钟教学常规1、体育委员集合整队、清点人数。 2、师生问好,宣布本课堂内容3、检查服装,安全教育。 4、安排好见习生。 教法:1、 讲解课目标,语言精练简洁。 2、 做好课前常规工作。 学法:1、认真听讲,按要求到指定场地上课。
案设计: 明确实验目的 研究合力是否为互成角度的两个分力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 对角线 实验原理 用橡皮筋的形变效果来找两个力的合力 如何保证分力与合力的作用效果相 同。 ...... ( 保持橡皮筋 的形变相同,固定起点,关键记录号终点 ) 寻找等效力 : 方案设计: 力的大小,方向的确定。 .....( 如选用橡皮筋,则力的大小可以直接从测 力计中读出,方向沿着拉伸的方向 ) 5:
1、2016/11/28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1/28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元要点解读 归去来兮辞 是篇幅短小的 抒情辞赋。 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 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 语言流畅清新,音节铿锵,自然成韵。 滕王阁序 前两段 描绘了 滕王阁周围的景色和宴会的情况,从第四段中间即 “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 一句 转入抒情 ,同时文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