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内容摘要:

2、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据说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始创于那个“全无心肝”的陈后主陈叔宝。 然而陈叔宝究竟在这个美丽的题目下写了些什么,却因诗已失传,无从知晓。 荒淫无道的隋炀帝杨广倒留下了现存最早的两首春江花月夜,不过只五言四句,短浅空洞。 陈叔宝还写过一首玉树后庭花,常被后人在文论中与春江花月夜并提,诗也还留存于世,虽是七言,却仅六句,况且过分肉麻,与隋炀帝如出一辙,都是臭名昭著的宫体诗。 宫体诗以宫廷为中心,以艳情为内容,描红点翠,堆香砌玉,浮华荒谬,空虚无聊;从梁陈到隋唐,百余年间,主宰文坛,造成诗国的黑暗,遗 3、下无数罪孽。 南朝士族生活优裕,偷安成习,以能作五言诗作为表示自己是士流的手段,如果不会作诗就会被人鄙视、不能参加社会活动,诗歌完全成了荒淫腐朽生活的点缀,建安气质、魏晋风骨早已荡然无存。 唐前期的诗歌创作沿袭了南朝文风,诗人们“竞一韵之奇,争一家之巧。 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 ”就是大唐开国创业英主李世民也不能免俗,表现不出象宋太祖赵匡胤日出诗那种“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的气魄。 李世民对诗人张昌龄的文藻很赏识,但张昌龄等应进士科不第,李世民问原因,考官说他们文风浮靡,不是好材料,李世民也就默认了。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同时入霸诗坛,称为初唐四杰。 四杰在古诗向律 5、王勃和杨炯又一个早死、一个远宦,因此初唐四杰的成就并不大。 成就最高的王勃也不过给我们留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类的好诗句,而几乎没有令人振奋的好的诗篇,更不要说为盛唐诗人提供典范。 把大唐引进诗歌朝代的,也许正是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 闻一多先生曾给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渎亵。 ”又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 ”说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可估计的”,大概是恰如其分的。 三意象解读: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说:“无论诗歌 6、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这里的“海”是虚指。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 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 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 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花。 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 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 7、月夜”的题面。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 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 8、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 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 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 月光下,只有大江奔流,喧腾远 10、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 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 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 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 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 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 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 11、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 “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 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 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 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 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 “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 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 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落 12、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 “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 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 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帆、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 13、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四思想艺术价值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 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诗人将深邃最新学习考试资料试卷件及海量高中、初中教学 15、,他和她,本无交集,但他们都钟情于乐府旧题春江花月夜,张才子摹景绘情,重在抒写宇宙洪荒之人生感悟和哲理,隐现盛世之昂扬、大气;而柳才女生在乱世,目睹国家艰难风雨如晦,则情不自禁语出激愤借史讽今,立意沉稳有力、表述华丽锋锐,道出末世文人的悲哀与无奈。 他俩都以自己不世出的才情赋予春江花月夜以崭新的艺术生命。 第二章节:孟浩然诗作的解读(二课时)一定位: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王维的先行者。 与王维合称为王孟。 二作者及风格简介:孟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字浩然,世称“孟襄阳”。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 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达官显 16、官如张九龄等有往还,和诗人王维、李白、王昌龄也有酬唱。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 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 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 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 现有孟浩然集。 风格:清代王士碌推衍严氏绪论,标举神韵说,宗尚王孟,曾举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说: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分甘馀话)盛唐田园山水诗,在继承陶、谢的基础上,有着新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诗派。 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辈最长,开风气之先,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引吟谱语)。 盛唐时期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又称“王孟诗派”。 该派融陶渊明、“二谢”(谢灵运、谢朓)诗之长,以山水田园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