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版九年级上册《始得西山宴游记》练习及答案内容摘要:

2、异)山水,他都已游览过,其实,仍未领略游山的真正乐趣。 以上 3 项,任答 2 项,每项。 23作者说游于是乎始的原因:游览西山时,作者看见壮阔的景色,令他有悠然自得的感觉,与天地正气合而为一,进入无涯的境界;在沈醉于大自然的景色下,作者觉得自己的心和形与万物化为一体,于是放下僇人的感觉。 2 解释字词:因:由于 / 因为(答原因 0 分)始:才 / 然后(答开始 0 分)11 2二、 (2002)根据【醉翁亭记】和【始得西山宴游记】 ,回答下列问题:(1) 欧阳修所写琅琊山不同时间的景色,柳宗元所写在西山上看见的景色,分别是怎样的。 (6 分)这些景色令二人产生甚么感受。 (3 分)(2)细阅以 3、下两节引文:甲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乙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得西山宴游记】 说明甲、乙两节引文各用了甚么写作手法带出醉翁亭和西山。 这两种手法分别产生甚么效果。 (5 分) 从两节引文各举出一种句式,两者必须不同,并略述其作用及引例以对。 (3 分)二、 (2002)答案(1)所写的景色:【醉】:太阳升起,林间的雾气消散;黄昏时,云烟聚集 5、声及看见泉水一泻而下的情景;再经过曲折的小路,便看到在酿泉之上的醉翁亭了。 效果:使景物描写更有层次 / 具体。 乙:衬托法 / 反衬法 / 映衬法作者先写自己以为已遍游永州的奇山异水,衬托后文西山的怪特。 效果:通过比较更能突显文章主体的特点。 不同的句式:甲:文言判断句: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用:表示判断语气,点明所说的是甚么景物。 乙:顶真句: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作用:一气呵成,结构紧密 / 加强句子节奏 / 句子畅顺或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7、子,并略作说明。 (2 分) 试解释下列注有 的字词在句中的意义:(2 分)1. 自远而至2. 至无所见3.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4. 故为之文以志三、 (1998)答案(1)作者从三方面侧写西山之特立:1、 写数州的土地,都在衽席之下 从视线的推移 / 俯视 / 视线的广大,突出是永州一带最高的山。 2、 眼底所见,高山像小丘,幽谷似洞穴,千里之地缩成尺寸,密集一起 从感觉 / 远视 / 对比,山下景物的缩小,衬托西山之高峻。 3、 描写青山与白水缭绕 / 青烟白云萦环缠绕,与天际相接 由近而远 / 环视 / 视野之远,至天边的景象,一望无际,加强了西山高耸的形象。 222 6(2) 引文与本篇题目 8、的关系:1、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点出始得 ;2、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点出宴游 ;3、 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点明记。 211 4 说明无惴栗之感:(心境方面)作者已与万物融合为一,忘掉自己的存在。 (行动方面)由于西山之怪特令作者心情开朗,即使日落西山,亦不舍得离去, 惴栗之感一扫而空。 21 3 情景交融的句子及说明: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暮色由远而近,四周越来越黑;作者因登临西山,看到周围景物,有一种始得西山的兴奋心情,即使甚么也看不见时,仍不想归去。 解释字词:1、 至:(动词)到达2、 至:(副词)直至 / 及至3、 之:(助词)无意义4、 10、出生的孩子。 【我和我的唐山】(4)下列两段引文,每段既有主观的感情,也有客观的描述。 试分别指出来。 (2 分)甲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始得西山宴游记】乙 在文化路路口,我停住了脚步,我又看到了十年前看见过的那一株株老柳树。 当年,树下是聚集尸体的地方。 老柳树枝条凝然不动,彷佛在此起彼落的爆竹声中沈思着历史。 【我和我的唐山】四、 (1996)答案(1)二文体裁:【始】属游记;【我】属报告文学。 1题目用词:作者以始得为题,强调游览西山才是真正游览的开始,以前的游览不可算作游览。 作者对唐山有深厚的感情,感到自己和唐山已经无法分开。 或他十年前曾到唐山救灾,十年后重临唐山 11、,深入了解唐山地震前后当地人的生活,所以作者以我的唐山为题。 只答:深厚感情 ,1 分。 )两作者心境的变化:作者(柳宗元)游览西山后,心情较前开朗,精神凝聚, ()形体消散,与大自然合而为一, (1 分)忘了自我,也忘了一切苦痛。 (1 分)作者(钱钢)重游唐山后,感到又伤感。 (1 分)当时正值春节,大家高兴地庆祝,气氛十分热闹,但他对当年地震的惨况仍难以忘怀,对遇难的人深表同情, ()更引起他的反思,留下他的疑问。 (1 分) 答:令到他从灾难角度观察人民、民族,甚至整个世界。 1 分。 )词句运用相同处:两段文字都运用排句:甲段过湘江焚茅茷 ;乙段有石阶有嬉戏的孩子 2写作手法相异处:甲段用 13、分别指甚么。 试说明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句话的意思。 (5 分)(3)柳宗元介绍西山景色之前,运用了衬托法;欧阳修描述醉翁亭的景色,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 试分别举例加以解说。 (6 分)四、 (1994)答案(1)二人的心情:柳完元:心情忧惧抑郁,寄情山水 / 使精神从躯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欧阳修:心情较为宽舒 / 豁达开朗,把游山玩水的乐趣寄托在饮酒之中。 (答:抑郁失意,给。 ) 倘未分别作答一并概述二人心情者,最高给。 他暂时没有忧郁、恐惧的感觉,因为西山壮观的景色使他心境拓阔,精神解脱,达到与大自然融合为一体的无我境界。 3(2)三者的意思:禽鸟之乐:夕阳西下,在阴暗的树林中,雀鸟因游人渐去而快乐得上上下下鸣叫着。 太守之乐:太守看见滁人公余一同游山玩水,朋友们也跟他来游览,他觉得很快慰。 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一般人未能体会到太守那样的胸怀,能因别人得到快乐而感到快乐。 (3) 始篇衬托法:起初不写主体西山,而写遍游永州,自以为尽收美景,作为下文的衬托。 (2 分)然后写发现西山,才领略到那独特的景色,沈醉其间。 (1 分) 3醉篇层层递进的手法:(引录原文而不解说,最高 1 分。 )先写滁州为众山环绕,再转向西南部几个山峰,然后把视线集中在琅琊山,再写到流水飞泻的酿泉,最后才写泉上的醉翁亭。 3 6。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