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人教版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及答案(1-6单元)内容摘要:

2、学生在一起的天伦之乐。 B暑假里小丽随家长到山东威海旅游,海上波涛汹涌,岸边桑树呈碧,这沧海桑田的美景让小丽流连忘返。 C现在的电信诈骗案层出不穷,行骗者手段之隐蔽,伎俩之巧妙,蒙骗形式之多样,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D学习知识,不仅需要勤奋刻苦的态度,更需要一丝不苟的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4经典诗文默写 (6 分) ,洪波涌起。 几处早莺争暖树,。 ,似曾相识燕归来。 ,思而不学则殆。 “ ”,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4 分)动物在睡眠时,大脑能像人脑那样发出电波,也会做梦。 如猫在睡觉的时候会竖起耳朵,嘴边的长须会颤动,有时还会轻轻地叫 5、 了 滋 润 大 地 的 雨 水(2)调皮的明明将抄在黑板上诗悄悄擦去了两句。 请根据开头的四句诗内容和句式的特点,发挥想象,在线上补写出两句。 (2 分)(3)一向胆小的文文也跃跃欲试,可站在讲台上,怎么也张不开口。 请你先写几句话,鼓励他大胆地把这首诗读出来。 (3 分)三、阅读(共 15小题,计 46分)【现代文阅读】(共 9小题,计 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811题。 (12 分)说说马儿们的那些事儿郭耕马,是一种哺乳动物,分类上属于奇蹄目马科。 马科约十种,即亚洲野马、欧洲野马、亚洲野驴(蒙、藏两种)、非洲野驴(索马里、努比亚两种,非洲野驴是家驴的祖先)、斑马(包括细纹、格氏、查氏及 6、山斑马)和一种 1860年才灭绝的马科动物:斑驴。 马的起源是在六千万年前恐龙消失的新生代,最早化石记录现于美洲,那时的马叫始祖马,身高不足 30厘米,大小如狗,出没于灌丛,这不禁令人想起一个词“犬马之劳”。 经过几百万年的演化,成为体态渐高的中新马。 又经几百万年进化为上新马,这是因 1200万年前的上新世得名,这时的马已经有 100厘米高,并从三趾变为单趾。 又经约五百万年的进化,上新马继续长个,发达的中趾成为蹄子,身高达到 140厘米,成为现代马的直系祖先:真马。 由于气候的异常,特别是地球的冰川活动,原始的马科动物逐渐从白令陆桥西移至东半球的欧亚大陆,西半球的马却绝迹了。 真成了“马挪活,树挪死” 7、。 活跃于欧亚大陆的野马,开始在欧亚大陆发展并与古人类相伴。 据考古学记录,地球上曾生存过的马达百种之多。 到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它们就剩最后的两个种类:灰色的欧洲野马和黄色的亚洲野马。 古人为果腹而猎马,马肉、马乳、马皮,都可维持生命,甚至“马革裹尸”。 他们凭智慧而捕马,或集体驱赶轰下山崖,或制作陷阱及假人诱捕。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约8000年前,才开始对欧洲野马进行驯化,世界上最早的驯化马见于俄罗斯基辅的旧石器遗址,中国最早的驯化马记录出土于龙山遗址。 之所以对马进行驯化,是由于猎杀的压力,自然界的马越来越少,约公元前 6000年,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开始不约而同地控制马这种最新学习考试资料试卷件及海 9、有改动)”。 请分条概括。 (3 分)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3 分)马的结合,是上天给予的完美配合”。 (3 分)“据考古学记录”和“达百种之多”,有何作用。 (3 分)(二)阅读下文,完成 1216题。 (18 分)夏 梁衡夏天到了。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 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了烦人的蝉儿,浪翻滚着, 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 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最 11、,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 “田间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 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选自梁衡散文集复感与秋思,有删改)说作者笔下的“夏”有哪些特点。 (2 分)请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 4分)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的一艘艘舰船。 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13、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 分)(1)阅十余岁:_(2)尔辈不能究物理:_(3)二石兽并沉焉:_(4)竟不可得:_18翻译(4 分)(1)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 14、理臆断欤。 19讲学家的“笑 ”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 老河兵的“笑”是嘲笑 ,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2 分)20、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4 分)(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2l22题。 ( 4 分)雨 晴 唐 王 驾雨 前 初 见 花 间 蕊 , 雨 后 全 无 叶 底 花。 蜂 蝶 纷 纷 过 墙 去 , 却 疑 春 色 在 邻 家。 21. 诗的一、二两句,从“初”和“全”中可以看出,诗人雨前、雨后的心情有何变化。 (2分)22. “蜂 蝶 纷 纷 过 墙 去 , 却 疑 春 色 在 邻 家 ”, 句 中 的 “疑 ”, 有 人 认 为 是 指 诗 人 , 有人 认 为 是 写 蜂 蝶。 你 怎 么 看。 请 说 出 理 由。 ( 2分 )四、作文(50 分)23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会有许许多多指引你前行的“星”,虽没有太阳般灿烂的光辉,最新学习考试资料试卷件及海量高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