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内容摘要:

2、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精巧:精细巧妙。 佳肴:精美的菜肴。 (3)、问题导学:1、人类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了吗?2、人类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了吗?3、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 4、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5、我们的正确看法应当是怎样?6、人类是不是自然的智慧的产物?7、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8、自然界有目的吗 ?9、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也是一样?10、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二、导人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 3、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 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 ,为什么说“敬畏自然” 就是“ 敬畏我们自己”?学生交流感受和见解,同学问互相补充。 四、学习课文(一)学习第一、二段。 学生阅读第一、二段,概括大意。 明确:第一段段意:提出“征服自然”说法错误,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第二段段意:大自然窃笑人。 (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 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 3 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二)学习第三至第五段。 1学生阅读第三至五段,概括大意。 明确:第三段:人类发明的工 5、人类的作品有的一万年后不可笑。 )(5)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对人类的理智有一点否定。 )(6)我们的正确看法应当是怎样?(要尊重人类的科学研究,人类的命运变好。 例如人的寿命从二三十岁进为七十几,不管是一万年后,人类寿命的延长,对人类来说不会是“可笑的”。 ) 五、小结学习本文要认识“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学理性精神比较人与自然,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豁,i 莉人类长远发展。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 蓬蒿 咫尺 狼藉 呐喊 自不量力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二、继续学习课文学生阅读课文第六至十段,概括段意。 质疑,讨论问题。 (学生交流看法。 )人类是不是自 6、然的智慧的产物?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自然界有目的吗?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也是一样?本文是否也有好坏?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三、学习文中多次运用反问句,体会其作用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例如, “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 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 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 7、论交流。 明确:如: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四、探究活动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 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与宇宙 9、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这篇课文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一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 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 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说法还可以商榷,可以引导学生思辨、质疑。 二是作者的语言。 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应该认真揣摩。 另外,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认真学习。 ,六、练习达标:)不自量力 陷阱 沾沾自喜(2)喜形于色 窃笑 狼藉班班(3)相形见拙 呐喊 10、美味佳肴(4)精巧绝伦 幼稚 写词语。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 )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 )是高深莫测的星空,( )不值一提的灰尘,( )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七、拓展提升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 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八、尺( ) 逢蒿( )鲲鹏( )狼藉( )相形见绌( )深邃( ) 混淆( )硕大( )后比 12、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3) 、问题导学:1、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 现在又变成什么样子。 2、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4、造成悲剧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5、全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导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 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有条件的话,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 13、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 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 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 3:“青海湖”“ 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国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 1 月 4 日电。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泊”(摘自 1998 年 1 月 5 日南方日报)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并记在学习笔记本上。 四、学习课文内容(一)提问: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确:问题主要出在近 30 年时间里。 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 15、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 (要求读出感情)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三)学习对比的写法。 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 请找出来。 明确: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五、探究活动提问: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 20 岁( 从斯文 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 20 岁60 岁(扣两次改道、 “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 60 岁100 岁( 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