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三疑三探教案合集内容摘要:

2、。 二、初读感知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这首民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习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三、设疑自探1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2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3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四、解疑合探学生小组讨论后明确:1、详写: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 略写:出征前的准备、军旅征战生涯。 内容: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2、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木兰的形象:勤 3、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 3、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整首诗大量运用了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采用了互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整齐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 教师适时举例说明。 五、质疑再探通过以上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 问题预设: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 重点研讨课文第 4 自然段。 明确:木兰的征战生涯。 对偶。 作用:笔墨精炼,对仗工整,音调铿锵,气氛雄壮悲凉。 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六、拓展运用你还知道历史上或者传说中哪些女英雄及她们的事迹, 5、三探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民歌木兰诗 ,了解了花木兰的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词,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体会辛弃疾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心情。 (板书课题。 ) 二走近作者(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观刈麦作者自居易(772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邦。 (今陕西省渭南县。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以长恨歌 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破阵子作者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南宋 6、历城 (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发扬了苏轼的词风,是文学史上杰出。 的豪放词人,后世以“苏辛”并称。 著有稼轩长短句。 二、自主学习三、初读感知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诗词,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 四、设疑自探1学生再读诗歌,试着翻译诗歌,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关心和同情?3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 “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4“了却君王天下事” 8、感情。 六、质疑再探通过以上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 问题预设:观刈麦和破阵子分别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有什么作用。 七、运用拓展 辛弃疾最后感叹“可怜白发生” ,请你写一封短信,站在朋友的立场上体会一下辛弃疾当时的心情。 八、课堂小结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九、布置作业 基础训练习题板书设计:观刈麦所观(刈麦者的艰辛)所听(拾麦者的可怜)所感(劳者不获、获者不劳,内心惭愧)破阵子梦境征战醒来白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教学反思:歌词三首备课人:杨红彬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歌词的具体含义 过程与方法:学会在吟唱中欣赏歌词的艺术特色情感态度价 10、央电视台春节联 欢晚会上演唱的歌曲,至今我还记得他身穿白色的西装,脖子围条长围巾,戴着金丝眼镜,当他深情并茂地唱起这首歌时,场上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并且在以后广为流传,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共鸣呢。 强烈的爱国之情,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四、 读一读,赏一赏: 朗诵歌词,把握感情基调(深情,挚爱)注意押韵 、词反复提到中心词是什么。 “中国心”: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点题)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根源) 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总结) 2、划分层次:不变中国心 | 祖国在心中 | 不变中国心3、唱歌人的身份从哪里体现出来。 祖国多年未亲近,河山只在我梦萦;海外游子,身在异国,心系祖国 11、4、长城、长江、黄山、黄河在这里指什么。 “重千斤”指的什么分量。 祖国的山河(借代)祖国。 祖国在我心中的分量,即无法取代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四、唱一唱 比一比 1、拳拳赤子心,殷殷故土情,平实的语言,却因为真挚的感情震撼了多少人的心灵。 让我们再次欣赏歌曲并学唱(合唱) 2、各小组比赛唱歌(唱爱国歌,做爱国人) 五、总结与过渡:我们热爱祖国,我们更赞美祖国,我们爱祖国的壮丽河山,更爱祖国的美好生活。 一个海外游子对祖国如此赞美,更何况我们生长在祖国温暖怀抱里的人。 六、练一练:指导赏析在希望的田野上 1、 听录音 2、 读歌词(欢快) 3、 赏析: 三个排比句分别歌颂了什么。 歌颂家乡及生活(景物 12、描写)“一片” “十里”春夏秋冬 歌颂理想及劳动(描写:西北东南)农牧副 歌颂未来及奋斗(动作描写:举、笑、弹、歌唱)老少男女 总之:对美好家乡,生活,未来的赞美(改革开放后) 写作特点: 句式整齐,层层深入,朗朗入口 修辞:比喻、派排比 、学唱 七、运用拓展:依照所学欣赏歌词的方法,听黄河颂 ,读歌词欣赏1、 “望 ”的内容。 2、全词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八、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九、板书设计我的中国心:不变中国心 祖国在心中 |不变中国心希望田野上:看田野谈理想望未来黄河颂:望黄河气势论黄河历史颂黄河精神表赤子决心最新学习考试资料试卷件及海量高中、初中教学 14、盛开的样子 寂寞(孤单冷清 苦:竭力,尽力 任凭:一任 零落:凋谢 四、设疑自探 1、 词里的梅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那些词可以点明它生活的环境。 2、 、上片梅怎样盛开的。 哪个词表现出来的。 梅花的美展现出了梅花什么形象。 寄托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 3、下片哪些词表现出梅花的形象。 在你的眼里梅花是什么样子的形象。 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4、词里用是什么手法。 该词的境界美在哪里。 五、解疑合探学生诵读、交流赏析后点拨:1、寒冷艰险的环境里;飞雪:寒冷的冬天;悬崖:险恶; 百丈冰:寒; 2、 独有梅花不畏恶劣的天气,险恶的环境,迎着风雪,傲然盛开。 俏; 傲寒俊俏,积极乐观的形象;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