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同步训练 鲁周公世家(含答案)内容摘要:
3、遂国之 B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C宁淮夷东土 D诸侯咸服宗周 解析形容词作动词。 A 项为名词作动词;C 项为使动用法; D 项为意动用法。 答案面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3 分)A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 B奸神命者乃旦也C我文王之子 D周公乃奉成王命 解析D 项为一般陈述句,其余三项均为判断句。 答案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不避嫌疑,摄行朝政,显示出了他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的性格。 B管叔及其群弟看出了周公的真实想法,同时也是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才散布流言,诬陷周公。 C周公告诫伯禽,礼贤下士,应真心诚意,不可倨傲怠慢。 D周公先后辅佐过武王、成王,但无骄横之 4、志,礼贤下士,深受天下人拥戴。 解析B 项中“看出了周公的真实想法”不合文意。 答案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1 题。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豫,群臣惧,太公、召公乃缪卜。 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 ”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设三坛,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于太王、王季、文王。 史策祝曰:“惟尔元孙王发,勤劳阻疾。 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责于天,以旦代王发之身。 旦巧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 乃王发不如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 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 无坠天之降葆命,我先王亦永有所依归。 今我其即命于元龟,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以俟尔命。 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 6、为之若此。 ”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 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8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责于天责:同“债” ,债务B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 用:任用 C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 摄:代理 D 于是卒相成王 卒:终于 解析A 项应为“需要” ;B 项应为“因而” ;D 项应为“始终”。 答案列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A于是乃即三王而卜/呱呱而泣 B王其无害/吾其还也 C我乃屏璧与圭/而世又不与能死 8、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4 分)译文:_答案(1)你们的长孙周武王姬发,辛劳成疾。 (2)这种方法能从中保佑您。 (3)但是我常常洗一次头发要多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去天下的贤人。 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21 题。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 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 9、:“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 “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 ,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 及干戈,可谓孝乎。 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 于嗟徂 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 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11、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第一)【注】 由、先:人名,指许由、务光。 希:稀少。 木主:死人的牌位。 爰:于是、就。 徂:通“殂” ,死亡。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扶而去之 去:使离开 B天下宗周 宗:祭祀C我安适归矣 适:往,到 D傥所谓天道 傥:同“倘”解析B 项,宗:归顺。 答案 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析A 项,均为放在主谓之间,不译。 B 项,第一句,如,像,动词;第二句,比得上、及,动词。 C 项,第一句,况且,连词,表顺承;第二句,尚且,连词,表递进。 D 项,第一句,自己,代词;第二句,难道,副词。 答案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 13、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父死不葬” 、“以臣弑君”是不“孝”不“仁”的,因此不吃周粮而饿死。 C伯夷、叔齐及好学的颜回早早去世,而残暴横行、滥杀无辜的盗跖这类人往往寿终正寝,这使作者颇感困惑,因而质疑天道的公正性。 D作者认为因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能成为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能成为清高之人。 解析A 项感情把握不恰当。 答案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1)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 (3 分)译文:_(2)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分)译文:_解析(1)句子是个选择问句,翻译时要注意将“非耶”的意思翻译出来。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同步训练 鲁周公世家(含答案)
相关推荐
5、互相作自我介绍: Im . s my . Im Hes We were 、1)先再复习一下系动词 动词的用法。 我(I)用_ 你(用_, _用于他 她 其他的:单数用_,复数用_。 2)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完成 后和同学讨论总结含 词句子的陈述句、否定句、一般疑问句构成及变化规律。 1) 陈述句:否定句:含有 动词的句子在变否定句时,在 be(词后加 一般疑问句:含有
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护井然的社会秩序,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其位,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一种完美的差序结构。 孔子不仅仅把礼理解为一种礼仪,而是更看中礼仪背后的道德之心,有了伦理感和道德心,礼才真正获得了依托。 于是,孔子又为礼找到了人性根据,那就是仁。 “仁者,爱人”,这种爱起于“亲亲”之爱,推而广之,终于“泛爱众” ,实际上就是所谓的“仁政”。 当代一般把孔子的思想支点归结为“仁”
师焉, 惑 矣。 惑:形容词,糊涂 于:介词,对于 其:代词,他(们) 身:自己 耻:意动用法,以 …… 为耻 彼 童子 之 师,授 之 书 习 其 句读 者 非吾 所谓 传其道解其惑 者 也。 所谓:称呼的,说的 彼:远指代词,那些 之 :结构助词,的 之:代词,指童子 习:学习 句读:句中停顿的语气所在,可译为文句 者:代词, …… 的人 哎。 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3、人 ”;D 项指“耳聪目明”。 答案B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活用类型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 分)A唯子贡庐于冢上 B推此类以绳当世C弟子皆服三年 D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 解析D 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为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列句式中属于定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3 分)A人之不我信也 B困于陈蔡之间C予一以贯之 D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解析A、C 为宾语前置句,B
师的必要性 第二段: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发论点。 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第三段:以历史名人为例,进一步论证观点。 第四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内容深究 文章第二段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一句,按平直顺序可改为: “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不焉。 ” “句读之不知”,“或师焉”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上承 下连 小 学 “惑之不解”,“或不焉。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上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