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八单元教材学习(人教课标版)内容摘要:

2、元语文学习的重点是“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加以运用”。 这一学习重点在“导语”中明确提出;在课后“思考与练习”中要求学生联系有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在课后“选做题”中鼓励学生“搜集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以及今日祖国的强大”;在“,引导学生在写读后感和进行演讲时用上自己搜集的资料;在单元后面的“,组织学生交流搜集和运用资料的方法、收获,展示本单元的学习成果,体现对相关资料的灵活运用。 这样,结合“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专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而且在搜集、运用资料上反复实践,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应把整组教材作为一个整体,注意单 3、元中各学习内容之间的铺垫和照应。 教学的总体思路:课前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背景资料,积淀情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当时历史的回顾,把握文本内涵;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抒发爱国之情。 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这些课文内涵深厚、历久弥新,教师们在教学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保留的课文在本册教材中因为被编入了新的单元,体现了新的教学功能,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用新的教学理念重新设计。 主要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搜集、整理、运用相关资料了解中华民族的屈辱史,领悟课文表达的方法。 教学建议:一、借助资料,丰富文本体验那段屈辱的历史,与学生的生活有距离,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的浓厚情感,学生较难体会。 5、分钟一课,学生曾在三年级学过“东方之珠” ,对香港有所了解,结合本组训练重点,课前要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 可通过师生交谈引导学生从“香港被割让的历史” 、 “香港回归历程” 、 “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三个方面去搜集与整理相关资料;也可分小组合作搜集资料,每人或每个小组依自身情况搜集其中的一类资料。 今年恰逢香港回归十周年,本文的学习也更有其特殊的意义,教学也可以此为突破口。 难忘的一课记叙的事情发生在 20 世纪 40 年代台湾“光复” 初期,对这段历史背景学生是陌生的。 课文里虽然提到一些,但很有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台湾人民对祖国深厚、强烈的感情,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为理解课 6、文做准备。 例:台湾,对我们同学来说是一个比较遥远、非常神秘的地方。 课前老师请你们分组搜集整理有关资料,现在就请你们来交流一下。 谁先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如:1. 台湾的阿里山 湾真是一个宝岛啊。 但也正是由于它的美丽富饶,致使这块土地历尽沧桑,被肆意践踏。 老师想请大家来看一段背景资料。 (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中日甲午战争后,1895 年被日本侵占,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才归还中国。 台湾被日本整整统治了 50 年,在这 50年中,台湾人民受尽屈辱和欺凌,不许讲中国话,不许学中国文字,台湾人民渴望赶走侵略者,回到祖国的怀抱。 这篇文章写的就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时的事。 )圆明 8、来介绍。 学生:介绍老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出示课件,老师解说)。 学生:继续介绍蓬莱仙岛等资料。 老师:你很会查资料,神仙住的地方美不美。 学生:美。 老师:谁来介绍武陵春色。 学生:读自己找到的资料。 老师:同学们想象,世外桃源,多么令人向往,美不美。 自己试着读读课文。 学生:读老师:既有仿,又有创,既有诗情,又有画意,这里仅仅是这些景物吗。 老师换掉一个词(把“如” 换成“有” )可以吗。 请你读读,揣摩有什么不同学生:圆明园中有很多风景名胜。 学生:我补充, “如” 举了一个例子,而“有” 只是一个。 老师:据记载圆明园有 150 个这样的景点,真是美不胜收。 让我们一起读。 学生:读“漫步园内”老师:园中不 9、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所以漫步园内有这样的感受。 读。 学生:读“漫步园内”老师:在如此众多的景点中漫游,给我们的视觉带来享受,也给心灵带来震撼,再来通过读感受圆明园的美,感受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请你读,其他同学小声跟读。 学生:读“圆明园中有”老师:对读的同学的评价。 指导背诵。 学生:齐声背诵。 又如, 最后一分钟第三节作者联想到了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而在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百年多来的耻辱终于被雪洗了。 这段所表达的感情非常强烈“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联系所搜集的历史背景资料理解诗最新学习考试资料试卷件及 11、资料无论从数量还是从程度上来说都是有限的,教师还应紧扣课文的语言文字,扣住文本背后的隐形材料,适时地补充相关的资料,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第五段,在学生从关键词句中感受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感人言行后,可以通过画面的渲染,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来加深体会。 师:下面让我们再回到那硝烟迷漫的战斗场面,一起去感受五壮士英勇跳崖的豪迈场面。 (播放电影录像片断)师:五壮士虽然跳下了万丈悬崖,但是他们奋勇歼敌,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却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他们那热爱人民、仇恨敌人、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激励着无数革命战士抛头颅、洒热血。 同学们,让我们再去读一读第五段,再去细细地体会体会 12、五壮士坚强不屈,英勇豪迈的伟大精神吧!生:各自朗读师:五位壮士英勇地跳下了山崖,想对五位壮士说些心里话吗。 想说些什么?(指名回答)看得出同学们的心情非常复杂,想通过朗读把自己的心情给表现出来吗?想读的同学都站起来吧!让我们带着对五壮壮士无限崇敬之情,带着对敌人无比痛恨之情一起朗读课文第五段。 (生读,音乐起)读后, (在学生课前搜集描写英雄人物成语的基础上)看课文插图,描述五壮士的动作、神态,并用上积累的成语。 3课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资料并进行初步的分类整理或进行拓展阅读最后一分钟总结升华 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是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 14、怎样通过语言形式来表达的。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因此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揣摩课文的表达形式,体会表达效果。 1着眼于遣词造句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提出问题,特别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并结合资料体会。 再在全面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就会收到理解内容和学习语言相得益彰的效果。 教师不仅要能用问题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语言,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指导学生学习提“语言问题” ,不仅会提思想内容方面的问题,而且会提词、句、段、篇表达上的问题,通过围绕这一类问题进行读、议、练,使学生既知道在表达上哪些地方好,又知道好在哪里 16、明园的句子并从中找出三个字来概括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掠”、“毁” 、“烧” 这三个字概括了侵略者的强盗行径。 )(1)指导学生具体分析侵略者的暴行。 (课件出示句子:“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 ”这句中的“凡是”和“统统”二词说明侵略者什么都拿,毫不留情,一点儿也不留下。 而且“拿不动的”也不放过,还用车拉,牲口搬运。 )(2)还有“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任意”一词突出表现了侵略者的残暴行为,想怎样破坏就怎样破坏。 (3)“为了销毁罪证”,他们在园内放火烧了三天三夜。 结果使得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化为一片灰烬。 (板书:灰烬)请看影片。 又如:难忘的一课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这句话三次出现,开始是偶然听到,中间是交融一体,后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