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八年级上《格律诗八首》教学设计内容摘要:

2、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背景思考以下问题: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 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 4、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 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 “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 5、拔坚韧,刚直有力。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参考: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6、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四、画诗: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它画出来。 五、小结: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六、 7、、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一、导语:一千一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 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冽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 枯黄的树叶。 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不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步履蹒跚地朝山上走来,他已经是浑身疾病,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 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8、面对万里长江, 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二、整体把握:这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之作,学习这首诗,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把握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并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意境。 同时应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图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三、诵读指导 (略) 四、品味鉴赏(提问 讨论 答问 点拨 解疑) 1、首联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 10、鸟群失散的鸟。 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 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2、颔联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写了几种景物。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联系 11、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3、颈联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什么是“作客 12、”。 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 是长久的,不断的。 “常”作客。 杜甫从 48 岁开始,一直到 58 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什么叫登台呢。 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 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 是独自一人,是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明确: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4、尾联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 14、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 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 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五、赏析小结: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 品文品人学习了杜甫的诗歌,你对杜甫其诗其人有何评价。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