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情态内容摘要:

2、,常常是人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够使他人畏惧的力量,与生俱来。 此外还有一种“威”,并非是与生俱来,而是与他的身份、地位、权势有关,一旦他的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化,有了“权”,“一阔脸就变”,“得志便猖狂”,以“权”发“威”。 但是失去了权势,“威”就消失了,由英雄落到狗熊的样子,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似的。 在红楼梦众多人物中,王熙凤之“威”描写得最多、最形象,简直就是一个真实的“多面”人。 不论你从哪一个角度看去,她身上都有一股“威”力存在,让人又爱又恨。 如果稍加剖析,王熙凤的“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与生俱来,一是她手中有权。 威权合于她一身,化合成她的“权威”。 小说第二回借冷子兴之口介绍王熙凤,文中写道:若问赦 3、公,也有二子,长名贾琏,今已二十来往了,亲上作亲,娶的就是政老爹夫人王氏之内侄女,今已娶了二年谁知自娶了他令夫人之后,倒上下无一人不称颂他夫人的,琏爷倒退了一射之地:说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 这“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九个字,已经暗含着一股“威”气和“威”力了。 接着在小说第三回初见黛玉时,透过黛玉的眼睛向读者描绘了穿着和长相。 小说中写道: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声闻。 这就是王熙凤的形象。 美不美?美。 但美中含威,且又“不露”,就更可怕。 “一双丹凤三角眼”再配上“两弯柳叶吊梢眉”,这样的女人世间难找,真真是“ 5、的“权威”,我想到王熙凤的“威”也是和“权”联系在一起的。 本来,王熙凤之“威”已是与生俱来,让人见了有点心突突的了,再有了“权”加在她身上,那就越发让人闻“声”丧胆了。 小说第三回写王熙凤出场时的情景,研究者最爱引用的一段描写,文中道: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是“声威”,人未到声先到,闻其声而知其人。 这“声威”岂止黛玉“纳罕”,就连读者也要跟着“纳罕”。 这来者系谁?仿佛是武则天出宫,慈禧太后上朝,否则哪里就用得上“个个皆敛声屏气 6、,恭肃严整”呢?红楼梦中写到此种景象,当是元妃省亲时方能用上“恭肃”二字。 如大奶奶李纨出场“声”如狮吼,大家只能发愣,继而大笑不止。 因为李纨手中无“权”,“声”中无“权威”。 在此处权融在“声”中才有震撼力!封建社会里是人治高于法治,人一旦拥有了“权”,就是“法”的代言人。 在红楼梦中的贾府也是如此。 王熙凤有了“权”,也就是法的制定者、解释者和执行者。 这在她协理宁国府时表演得最充分,可以让读者看到“权”与“威”是怎样的一致了。 小说中写宁府中王兴媳妇迟到,凤姐听了“登时放下脸来”,喝命打了二十板子,还令来升“革他一月银米”。 接着宣布:明日再有误的打四十,后日的六十,有要挨打的,只管误!王熙凤也不过是 7、“协理宁国府”,但她却敢如此,凭什么?就是因为贾珍给了她“权”。 她有了“权”就可以发“威”“登时放下脸来”。 打了二十板子是“法”,可隔一天增二十板子,就是她自己的“法”,她有“权”就可以随意“涨价”!有人说,权可以腐蚀人。 这话用在王熙凤身上也完全合适。 她掌权几年,贪污、受贿、行贿,在张华、尤二姐的婚姻案中大展手段,又写信又托人,走官府买通下人,“吃了原告吃被告”,里外得利。 到了锦衣军查抄宁荣二府时,从王熙凤房间里查出了大批的赃物,正是她利用“权”所得到的“利”。 中国字太妙,权不仅带给人“威”权威,还可以带来“利”权利。 这就难怪一些人视“权”为命根子,没了“权”如丧考妣,看来这“权”也是劳什子, 8、还是砸了好!当王熙凤没了权的时候,也就没了“威”,最终是“哭向金陵事更哀”。 小说第五回有一支聪明累曲是写王熙凤一生结局的,也是对她的“权”与“威”的嘲讽。 曲云: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 叹人世,终难定!人们都能记得红楼梦第五十六回的回目,上联是“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下联是“时宝钗小惠全大体”,这是曹雪芹为小说中的两位重要女性的人格作出的“定评”。 “敏探春”之“敏”,我们另文去谈,这里集中说薛宝钗之“时”。 从原本回目变化看,对薛宝钗人格如何 10、袭人两人身上一主一婢,又有正副册之别,这显然不妥当。 薛宝钗是寄居贾府的重要客人,而非贾府内的人,将“贤”字用在她身上也不妥,况且宝钗与宝玉的关系或她对贾府长辈的关系,她不可用“贤”字。 可以说,“贤”字只能用在贾府内女性身上,包括像袭人这样极特殊的大丫头身上。 “贤”字用在袭人身上寓有暗讽之意,但却是袭人的人格,这从她对王夫人的忠诚,对宝玉之体贴、“娇嗔”相“箴”,都能证明用“贤”字极妥。 识,用在宝钗身上,表面上看很合适,因为宝钗确有“识”识人、识文、识事、识时务似乎道出了宝钗的为人行事来。 但是细究一下,这个“识”又太表面化了,作为宝钗人格的概括显然没有触及到她的人格本质。 从小说中所写到的故事中看 11、,宝钗的“识”是她人格“时”的表现,她骨子里是“时”合时与待时。 在贾府中人的眼里,薛宝钗“稳重和平”“随分守时”。 她的一言一行,都特别重分寸、讲礼仪。 她做任何事,都非常务实,重视人际关系(大者社会)的稳定和传统的价值。 她不多言多语,有一种默默的观察和理性的思考,而在关键时刻又有极深的攻击力。 她“任是无情也动人”,但却坚守着“淡极始知花更艳”的主张,所以她以“合时”作为自己的行为规则,一副大家闺秀的风范。 “合时”仅是薛宝钗处世的一种方法、手段而已,并非是她的终极目的。 她的目的是“待时”,即“钗于奁内待时飞”。 这一点,我们可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她进京的目的是响应“当今”的号召,竞选宫中的才人赞善,想 12、从此一登龙门做人上人,光宗耀祖。 二是当她失去了一登龙门的可能性时,把目标选定在坐上宝二奶奶的宝座,实现金玉良缘。 这虽是退而求其次,但也不失为一次关乎自己未来的最佳选择,总算千里北上没白走一趟。 薛宝钗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一方面使自己一切行为都合于时宜,自己设限,自我控制,内敛而不外露。 除了在自己母亲和兄长面前外,他绝不任性做任何事,讨得贾府上下老幼极佳的印象。 另一方面,她深懂“父母之命”在婚姻中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对贾府的当权者和能够起到作用的每一个人她都着意联络感情,扫去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这种深刻的观察力和成熟的理性,不要说黛玉不及,就是有大丈夫气的三小姐探春也不如。 由于选取的对象是贾宝玉,所以 13、她必须在宝玉心目中占据一定位置,争得欢心。 首先她抓住了宝玉配金锁这一重要的“锁链”,牢牢地拴在一起,“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是一次成功的试探。 宝玉爱林妹妹,但他还是提出了为什么林妹妹没有这个呢?可见这个“金锁”的重要意义。 小说写薛宝钗有热毒症,而且是从娘胎中带来的,是胎毒。 这种“毒”来自她的家庭皇商世家。 在这种商人家庭中,从小耳濡目染的全是一种“交易”买与卖,交易中的“待价而沽”“待时而飞”的商业诀窍和手段,时刻影响着薛宝钗的心灵和她的人生态度。 但是,薛宝钗与她同龄的女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希望、追求和梦想,然而长期的渴求得不到释放,压抑的结果就是“热毒”时常发作。 从现实生活中和作为观念形态的古今中外小 15、。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在曹雪芹的笔下,红楼梦诸裙钗中,真正属于贾府的只有四位小姐(元迎探惜)。 其中重彩描写的人物是三小姐探春。 她是透过林黛玉的眼睛向读者介绍的,小说写道: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妈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 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俊眼修眉”倒还罢了,再加上“顾盼神飞,文彩精华”,怎能不让人“见之忘俗”!三小姐一出场就不同凡响。 其实,在我看来,曹雪芹描写三小姐探春的与众不同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就 16、连她的闺房,那气象的疏朗、格局的空间感,以及室内的每一件摆设,都活脱脱地写出了探春高贵的性情、独特的风格。 小说第四十回中写道: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 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 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案上设着大鼎。 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官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 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槌。 这就是“秋爽斋”,人如其斋,斋如其人,一派清淡、高雅的气韵,就如那束白菊一样散发出淡淡的清香!然而,细心的读者一定会从那花梨大理石书案中看出冷硬的线条美,是探春理性人格的真实写照。 汝窑花囊及囊中的白菊,既有主人的洒脱又有恣意的生活情趣。 而那颜鲁公的书法,端庄雄伟,劲道郁勃,所具扛鼎之力,恰是探春怀有大丈夫之志的象征。 曹雪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