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写字课教案内容摘要:
3、中所占比例的大小有何区别。 4、指名说,老师板书:字形较大 字形较小二、指导书写。 1、较大字形:1要点:撇、捺或长横、长竖要舒展。 2老师写:发3生试写:天年2、较小字形:1要点:要写在格的中心位置,字中的笔画较短。 2师边将边示范:白3学生试写: 口 日3、偏斜字形:1左斜字 主笔不可过于左斜。 2范写:夕 勿3学生试写。 4右斜字 主笔不可过于右斜。 5范写:戈 飞6生试写。 三、名人名言行款练习。 1、 生读名人名言。 2、 讨论:写这一段话应该注意什么。 3、 小结:格式、字:4、 学生边听音乐边写名人名言。 四、老师针对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 生继续练习。 第三课 整齐平正教学目的:1、 掌握字的书 5、向笔画上下对正,长竖居中。 寻 长横较平,上下部对正。 歪 横较平,上下两竖对正。 4学生试写“里、至、目、墨”。 三、名人名言练习。 1、 读 想含义。 2、 讨论:如何写好名人名言。 3、 学生试写。 四、同桌之间互相欣赏、指正。 五、生边听音乐边练习 0 的字各两个以及第二条名人名言。 第四课 分配匀称教学目的:1、掌握要使字端正、美观,应将笔画安排匀称的写字规律。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品质,规范书写的习惯及浓厚的写字兴趣。 3、继续练习行款练习。 教学用具:写有字的小黑板(一个字美观,一个字分布不均匀)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展示上节课同学们写得好的作业。 评论:好在哪里。 (整齐平正)2、 出 7、杰” 撇捺相称,四点间隔均匀;示范:杰5 课堂练习:生随音乐试写以上十二个字,一字写两遍。 三、行款练习。 1、生读两则名人名言,明其含义。 2、试写第一则名言。 3、同桌交流。 4、师指正存在的问题。 5、生继续练习第二则名言。 四 、作业: 将书上 4 的字各写三个。 第五课 比例适当教学目的:1、掌握在写字时,应使各结构单位的长短宽窄比例适当的写字规律。 2、培养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养成他们良好的观察事物的心理品质。 3、培养学生对书法的热爱,提高他们对书法的鉴赏能力。 4、训练行款练习。 教学用具: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1、以小故事导入新课。 问:如果一个人头大身子小或头小身子大 ,他走在大街上,你看 9、右部稍长)左宽右窄:到(左部占三分之二,右部稍长)左窄右宽:睡(左边占三分之一,右部占三分之二)3左中右结构的字:如“谢” (左中右宽窄相等,左部较短)三、随轻音乐,生将以上的字各写两个。 四、行款练习。 1、生读,明其含义。 (第一则)2、生试写。 3、同桌交流。 六、作业:将书上 2 的字各写三个以及第二则名言。 第六课 重心平稳教学要求:1、 掌握汉字书写中“重心平稳”这一规律,书写中注意写字“平稳”的要点和细节。 2、 继续进行行款,在练习中既体会这一规律又能兼顾整体。 3、 培养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及对书法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书法的热爱。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书写规律。 怎 11、要求尽量不看要求,心领神会,熟练掌握“重心平稳”这一规律。 7、 行款练习。 1认读行款内容。 2观察行款整体,要注意哪些问题。 3交流:a、字居格中 b、字间距匀称(包括标点)c、每个字的结构要注意,如:础() 石出() 笔画之间要互相兼顾。 4书写练习,教师辅导。 三、作文展评。 1、 同桌互评,将结构最好、整体最美的汉字记号,如“手”互相比一比,谁写得好。 2、 四人小组展评。 3、交流感受。 四、布置作业1、继续进行行款练习。 2、找一些名言进行课外练习。 3、行款要有一定速度。 了解颜真卿的故事(见书) 第七课 字形特点教学要求:1、通过观察、领悟,练习领会毛笔字字形特点(一) ,主要是字形由两、三个部分组 13、帖,先写一个。 教师辅导。 5点评学生习字。 6继续练习写一个。 3、 “磊” “矮” “耀”教法同上。 4、 “林” “比” “昌” “炎”独立书写。 三、作业展评。 1、欣赏学生中的优秀作品。 2、从有代表性问题的书法作品中进行评讲。 3、四人小组展评。 四、作业:课堂中如有不成功的汉字再练写两个。 第八课 字形特点(二)教学要求:1、使学生掌握字形特点(二)其中的规律,领会这类字的结构特点。 2、进一步熟悉毛笔字基本笔画的运用笔,使书写更美观。 3、培养书法鉴赏及临帖能力,培养对书法的热爱。 教学准备:师:毛笔、墨、米字格纸、砚、范写好的例字。 生:工具同上,另备小抹布。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五年级写字课教案
相关推荐
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在表达上的有什么作用。 答:使用排比句,营造了一种步步逼近的语势,一环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的感觉,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从语势与论证关系上谈即可) 王曰:‚善。 ‛乃下令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横槊赋诗的曹操 驰马射虎的孙权 隆中定策的诸葛亮 足智多谋的周公瑾 ………… 研读下阕,思考: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周瑜的。 三国时代人物很多,作者为什么单单 要选择周瑜。 怀古 下阕: 小乔初嫁了 年轻得意 雄姿英发 英俊潇洒 羽扇纶巾 _______ 从容儒雅 谈 笑 间 _______ 指挥若定 樯橹灰飞烟灭 _______
2、的火焰上加热。 实验探究设计如下两个实验方案:方案一:取三支试管,各加入 3,将第一支试管的底部放在酒精灯火焰 2加热;第二支试管的底部与灯芯接触加热;第三支试管底部放在酒精灯外焰部位加热,记录水加热至沸腾时各自所需的时间。 方案二:取两支试管,各加入 3,一支试管口向上垂直放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另一支试管与桌面倾斜成 45角度加热,记录各自所需的时间。 实验记录第 1 支 试 管 第 2
2、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 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 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隐”。 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
3、族新文化的种子和希望所在。 这种子和希望,在听课老师的自然回答中,在阅兵仪式的铿锵回应中,更在每位学生的琅琅诵读中。 历史语境、价值皈依,导课的大气与开放由此可见一斑,正所谓“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诗句 )。 二、聚焦文体,提纲挈领师:翻开书,第 12 课。 同学们预习过课文,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很特别?它到底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生 2:这篇课文没有事例,只讲道理。 师:你说得很对。
派相对豪放派而言,题材狭窄 ,多抒情 ,婉约缠绵细腻 ,语言含蓄 ,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代表人物有柳永和李清照。 名家诵读 念去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借浩渺迷茫的烟波表现黯淡的离愁。 沉沉暮霭之上是空阔的楚天,小舟里面是孤寂的行人,以及行人无比寂寥的内心。 名句解析 名句解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伤别”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