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八校2016届高三下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内容摘要:
2、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 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 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隐”。 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 (3)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 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 3、的自我存在。 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天”也不感到潮湿,“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 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一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4)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 到了汉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现实功利;魏 4、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现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 明清时期的壶天之隐既是传统隐逸文化的总结,也是传统隐逸文化的衰落。 (5)纵观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隐逸思想有着浓厚的传统,而且涌现了许多关于隐逸思想的作品,也涌现出了众多的隐士,以及假隐士。 而隐逸思想的核心,就是逍遥林泉,走访名山大川,走进自然,感受自由气息,远离政治事务,结交鸿儒名士,陶冶心情,旷达任性,摆脱世间万事万物的困扰和束缚,使自己的心身得到最 6、隐士也不少,其中巢父、许由这两位大隐士就是中国最早的隐士。 B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所以因归隐田园而成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影响很大,千百年来一直令后人追思敬仰。 C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因此,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D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是庄子,原因有两个,一是庄子本身就是大隐士,二是他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隐逸理论中追求纯粹的自我存在的思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隐身的含义就是使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不能干扰内心,并进一步卸除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在天地间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B 7、隐士是士阶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不只指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从隐逸文化的角度看,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都应当被看作隐士。 C隐心的含义是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了喜怒哀乐,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D隐士人格有强劲的辐射力,隐逸文化有强劲的张力,这两种力量会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变得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注入新鲜的活力。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仅提倡“无道则隐”,而且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来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这其实是孔子构建了一套积极入世者的处世策略。 B传统隐逸文化以儒道文化的融合 8、互补为基础,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所以,分析本民族的隐逸文化传统对了解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是必要的。 C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他的目的就是要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他的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了强烈的破坏作用。 D因为不同的时期有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不同时期的隐逸文化会呈现出各自的独特之处,汉代的朝隐注重现实功利,唐代的中隐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宋代的酒隐则更注重精神的超越。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邓继曾,字士鲁,资县人。 正德十二年进士。 授行人 10、臣多言咎在“大礼”。 继曾亦言:“去年五月日精门灾,今月二日长安榜廊灾,及今郊祀日,内廷小房又灾。 天有五行,火实主礼。 人有五事,火实主言。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礼不兴。 今岁未期而灾者三,废礼失言之郊也。 ”提督三千营广宁伯刘佶久病,继曾论罢之。 宣大、关陕、广西数有警,中原盗窃发。 继曾陈战守方略及储将练兵足食之计,多议行。 三年,帝渐疏大臣,政率内决。 继曾抗章曰:“比来中旨,大戾王言。 事不考经文不会理悦邪说之谄媚则赐敕褒俞恶师保之抗言则渐将放黜臣目睹出涕口诵吞声。 夫祖宗以来,凡有批答,必付内阁拟进者,非止虑独见之或偏,亦防矫伪者之假托也。 正德之世,盖极弊矣,尚未有如今日之可骇可叹者。 左右群小,目不知 11、书,身未经事,乘隙招权,弄笔取宠,故言出无稽,一至于此。 陛下不与大臣共政,而倚信群小,臣恐大器之不安也。 ”疏入,帝震怒,下诏狱掠治,谪金坛县丞。 给事中张逵、韩楷、郑一鹏,御史林有孚、马明衡、季本皆论救,不报。 累迁至徽州知府,卒。 帝初践阼,言路大开。 进言者或过于切直,帝亦优容之。 自刘最及继曾得罪后,厌薄言官,废黜相继,纳谏之风微矣。 (摘编自明史 列传 第九十五)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事不考经/文不会理/悦邪说之/谄媚则赐敕褒俞/恶师保之/抗言则渐将放黜/臣目睹出涕/口诵吞声B. 事/不考经/文/不会理/悦邪说之谄媚则赐敕褒俞/恶师保之抗言则渐将放黜/ 12、臣目睹出涕/口诵吞声C. 事不考经/文不会理/悦邪说之谄媚则赐敕褒俞/恶师保之抗言则渐将放黜/臣目睹出涕/口诵吞声D. 事不考/经文不会/理悦邪/说之谄媚/则赐敕褒俞/恶师保之抗言则渐将放黜/臣目睹出涕/口诵吞声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行人。 代指掌管朝觐聘问的官吏或者外交官,在此指的是前者B两宫。 在明时,先朝皇后与皇帝生母并尊为太后,所以两宫多指两位太后C改元。 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为元年,皇帝即位时必须要更换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D言官。 由监官和谏官组成,合称为言官。 前者是君主监察各级官员的耳目,后者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之改正的官 14、(1)伏愿出令必信,断狱不留,事惟咨于辅臣,宠勿启于近习,割恩以定礼,稽古以崇孝(2)正德之世,盖极弊矣,尚未有如今日之可骇可叹者。 左右群小,目不知书,身未经事,乘隙招权,弄笔取宠,故言出无稽,一至于此。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惜别严仁一曲危弦 断客肠。 津桥捩柂 转牙樯。 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 载将离恨过潇湘。 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危弦:哀弦。 捩柂(扭转船舵。 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8上片后两句描写了一幕什么样的场景。 句中的“重”字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5 分)9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人物情感的。 请结合词句分析。 (6 分 15、)(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6 分)(1)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_,_。 ”两句既流露出对故友的怀念,又生发现出心中的恍然隔世之叹。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_,_。 ”两句,写出了诗人年少时便不迎合世俗,热爱山水。 (3)高适在燕歌行中描写出自己尽忠死节报国并不是为了个人功勋利益的一联是:“_,_。 ”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试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成(1)-(4)题。 (25 分)小园中奥地利里尔克一个人有时会产生各种莫名其妙的想法就譬如说昨天。山西省八校2016届高三下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相关推荐
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在表达上的有什么作用。 答:使用排比句,营造了一种步步逼近的语势,一环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的感觉,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从语势与论证关系上谈即可) 王曰:‚善。 ‛乃下令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横槊赋诗的曹操 驰马射虎的孙权 隆中定策的诸葛亮 足智多谋的周公瑾 ………… 研读下阕,思考: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周瑜的。 三国时代人物很多,作者为什么单单 要选择周瑜。 怀古 下阕: 小乔初嫁了 年轻得意 雄姿英发 英俊潇洒 羽扇纶巾 _______ 从容儒雅 谈 笑 间 _______ 指挥若定 樯橹灰飞烟灭 _______
3、族新文化的种子和希望所在。 这种子和希望,在听课老师的自然回答中,在阅兵仪式的铿锵回应中,更在每位学生的琅琅诵读中。 历史语境、价值皈依,导课的大气与开放由此可见一斑,正所谓“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诗句 )。 二、聚焦文体,提纲挈领师:翻开书,第 12 课。 同学们预习过课文,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很特别?它到底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生 2:这篇课文没有事例,只讲道理。 师:你说得很对。
派相对豪放派而言,题材狭窄 ,多抒情 ,婉约缠绵细腻 ,语言含蓄 ,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代表人物有柳永和李清照。 名家诵读 念去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借浩渺迷茫的烟波表现黯淡的离愁。 沉沉暮霭之上是空阔的楚天,小舟里面是孤寂的行人,以及行人无比寂寥的内心。 名句解析 名句解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伤别”为人
银河之宽,牛郎、织女相隔之远,突出相思之恨、之苦,使牛郎织女的感情更显深沉。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赏析诗词 此句由描写叙述转入议论。 一句说 相逢的时令 ,一句说 这样的相逢远胜于人间夫妻的相逢。 值得品味的是“金风玉露”一语,它不单是指秋天的风露,也有象征意义 —— 既象征这对情侣此刻的美好时光,也象征他俩爱情的高贵和纯洁。 诗人歌颂的是理想的、圣洁的、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