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学习 18条原则内容摘要:

2、境或问题开展的主动搜集资料的过程(提出问题后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以便了解有关的已有知识) ,虽然是接受式学习,但却是主动的、积极的探究式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因此,也应该提倡以主动积极的探究方式来学习大量的间接知识,把间接知识的学习纳入到多样化的探究过程之中。 另外,由于探究过程需要探究者综合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这对于增进和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将其融会贯通,十分关键。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在一个新的探究情境中,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获得了新的理解,产生出新的意义。 正所谓温故知新。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每种学习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学习方式不能代替 3、的特殊功效,运用不好也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授受式学习运用得好,如教师擅长讲授,也可以生动地向学生传达大量的有用信息;运用不好的话,授课会很沉闷,让人昏昏欲睡。 探究式学习能启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但运用不好,也可能使课堂讨论变得杂乱无章,离题万里。 总体说来,授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均是中小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应该彼此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不可偏废。 原则 2 应在多样化的科目中开展探究式学习。 一讲到探究式学习,我们往往想到在科学领域的科目中开展科学探究。 实际上,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各个科目中均应大力提倡。 因此,不仅在小学科学、中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科目中,而且在 4、语文学习中,在数学学习中,在英语学习中,在历史学习、地理学习中,在艺术(音乐、美术)学习中,均应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是各科课程都在探究的共同话题。 这里,我们来看最难让人想到会使用探究 的语文科。 实际上,语文课程不仅十分强调探究,而且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把探究甚至提到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三条来对待。 翻开语文课程标准第 1 页,课程的基本理念 共四条:(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而其第三条是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根据新课标编制的语文新教材(这里以人教版为例)以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和过程模式等先进课程设计 6、时序与专题相结合的体系,一学期设计了五个专门的活动课,如寻找历史、编历史小故事、辩论课等,引导学生集中开展探究活动。 更重要的是,新教材每课均有活动与探究 ,不仅有分析材料等探究活动,也包括了不少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供学生探究,如提供两种不同的观点,要求学生判断:他们谁说的有理。 物理、化学、生物新教材中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有大量的、丰富多彩的、类型各异的探究栏目与活动。 生物新教材还在第一单元辟有专门文字说明观察、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探究的一般过程、实验方案的设计。 另外,更有许多阅读材料详细展示了科学发展史上出现的一些科学探究的典型范例。 如物理第 8 页伽利略对摆动的探究 ,化学第87 页质量 7、守恒定律的发现与发展 ,生物第 128 页英国科学家利斯特利的光合作用实验(1) (2) (3) ,地理第 34 页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等等,都较为详细地展示了这些经典探究所经历的典型过程和运用的主要方法,从而给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启发。 原则 3 应强调探究式学习的多样化设计模式。 一说到探究式学习,我们常常就会想到发现式学习。 一讲到探究式学习,人们想到的往往就是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交流等步骤。 尽管可以强调说不一定包括上述所有环节,但探究式学习就只能是发现式的吗,探究就只有这样一种问题解决的模式吗。 实际上,探究式学习有多样化的设计模式。 从自主获取的信息的现成程度分,可将探究式学习区分为两大类: 8、接受式探究与发现式探究。 在接受式的探究学习中,信息由学生主动从现有资料或现有资源(如从图书馆、互联网、科技场馆等)中直接搜集或向有关人士直接询问,所搜集到的信息是现成的,顶多只需略加整理即可。 如,在地理讲完世界地理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探究作业:如果你打算利用假期去新马泰旅游,为了旅游前的准备(如准备届时穿的衣物、购买机票、准备资金)你需要获取哪些信息(这些国家的气候特点及近期天气预报、来往中国与这些国家的交通方式及路线、人民币与这些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等) ,如果打算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带回些特产或小礼品,你需要了解哪些有关信息(这些国家的经济文化特色等) ,你打算从哪些渠道了解这些信息(地 9、理杂志、旅游手册、旅游公司、电视、报纸、互联网、广告等)。 写一篇短文,汇报你获得的信息,别忘了注明这些信息的确切来源。 由于这个作业是让学生从现有资源中主动搜集现成信息,因此是接受式的探究学习。 在发现式的探究学习中,没有现成信息可以直接搜集到,而必须由探究者经过观察、实验、调查、解读、研讨等活动过程,通过整理分析来获得或发现。 如:观察蜗牛。 (观察)设计一个一秒钟摆动一次的摆。 (问题解决)探究摆的频率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究圆的周长与什么变量有关,其数量关系如何。 (变量定量分析)研讨:具有什么特征的事物才是有生命的。 (概念澄清)课文在山的那边一诗中,山 指什么。 (文本解读)鉴赏约翰史特 11、与到探究中来。 在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们的行为,防止一部分优秀的探究者控制和把持着局面,要注意引导同学们注意让每一个人都对探究活动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 当然,对于某些有特殊学习困难的学生和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还要考虑利用其他时机(如课外兴趣活动中)给予他们一些专门适合他们水平和需要的探究任务。 原则 5 应给探究式学习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支持条件。 探究式学习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需要小班额教学,需要充足的材料,等。 在一个学生数太多的班级中,如果又没有充足的必需材料,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是比较困难的;即使激起了探究活动,也难于展开和深入。 当然, 12、并非所有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强大的经费支持和人员配备,但探究时间的保证(从而保证学生思考的充分展开和深入) 、一定的师生比(从而保证学生充分表达、师生充分交流的机会)等还是必需的。 从时间方面说,学生们得要有时间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得要留出出错误耽误的时间,得要有时间作沉思默想,还得有时间用来开展相互讨论。 需要给学生留出充裕的时间去安排科学设备做实验,去野外作考察,或者去思考总结个人经验,去进行相互交流。 还需要给学生们留出时间让他们以不同的组合方式结对,或小组,或全班 验、思考、记述和讨论等多种多样的活动。 因此对课程中的知识总量必须加以控制,以便为科学探究活动留出足够的时间。 另外,探究对教师的要求比 13、较高,同时应有一些制度上的保证来促使教师能够和愿意花时间来为学生的探究做复杂费时的准备工作。 原则 6 探究问题的设计应首先关注儿童的问题 ,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要注意了解儿童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我们的课程首先就要关注这些真正来自儿童和属于儿童的问题,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第一,在设计小学科学课程时,首先应对 6 至 12 岁的儿童分别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以此作为设计课程时选择探究主题和安排主题顺序的基础之一;第二,每学期都应留出一些自由探究时间 ,供学生探究他们自主提出的问题;第三,日常的课程设计应该根据儿童的即时兴趣做出适当的及时的调整。 以下是一个小学里的真实镜头,应该引 15、蚯蚓不喜欢太湿的地儿。 他们出来让雨给他们洗个澡。 王老师一看表,马上就要打上课铃了。 他招呼同学们进教室准备上课,这节课他将与同学们一起探究声音的产生。 他很高兴同学们对自然界保持着的积极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遗憾的是,涉及蚯蚓的探究是在下一学期探究动物与环境 的一课中。 在那一课里,将引导学生主要探究蚯蚓适于生活在什么环境里。 明亮的地方还是阴暗的地方。 潮湿的地方还是干燥的地方。 作为教师,他还没有随意改动教学进程的权利,否则在上级进行教学检查时就可能受到批评。 走进教室时,他发现同学们仍在小声地议论着蚯蚓的事。 因此,他上课时不得不把同学们的探究兴趣从蚯蚓上移开,转到本课的探究题目上来。 不过他对同学们说: 16、我刚才已经注意到同学们对蚯蚓的兴趣,对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学期研究,你们可以把今天的发现记下来,日后会用得到。 不过,这节课,老师打算与同学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中国教师没有充分的教学决策权,这是抑制教师充分地倾听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生来到学校以后所开展的探究应该源于学生自发的探究,也就是说,首先应该是关注对学生自己的问题的探究,并允许学生对问题先自主进行一些非指导性探究。 而不应该对学生说:把你们的那些问题放在一边,在学校里你们应该探究这样一些问题。 也不应该总是对学生说: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你们刚才提到的那个问题以后再说。 因此,教师应该有权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可以随时插入临时性的单元或课题。 一学期多数探究主题将是预先确定或设计的,但应该允许少数例外。 还可以每学期末集中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