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内容摘要:
2、进图书馆”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将学会检索书目,查检工具书,并能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做读书卡片。 【阅读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A】 创意说明:社戏是一篇小说。 在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从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入手,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段落进行小组学习,并联系自身体会理解文中的重点段落,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个性。 教学目的: 1了解文中美好的童年往事,认识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 2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重要段落的作用及叙事的详略。 3学习其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步骤:第 一 课 时一、导入:联系平时节日里学生所看到的节日场面、风俗民情,引出课文。 二、整体把握文章脉络: 1检查 3、预习,赛一赛,看哪一组同学能又快又准地读出下列字、词:(略) 2谈谈你所了解的鲁迅。 (可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3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它有哪三要素。 这篇课文的主要情节或者说中心事件是什么。 明确:本文体裁是小说,它包括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 本文中心事件是“看社戏”。 4小组讨论:作者以“社戏”为线索,贯穿全文,那么是按怎样的思路构思全文呢。 试找出相关段落。 明确:盼看社戏(14) ,去看社戏(530) ,怀念社戏(3140)。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 1 “我”为什么喜欢平桥村。 明确: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原因是:“我”在这里可以得到优待;可以 5、平桥村的情况和看社戏后的余波。 写了看戏前的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 (板书) 二、小组合作学习。 各小组选择以上几件事中的任意一件进行研读,可从人物、环境、情节三方面着手学习,看看文中哪些地方最值得研究,谈谈你们的看法,然后进行汇报。 提示: 1看戏前的波折:叫不到船、不准和别人同去。 转机出现:八叔的航船回来了、少年们愿意和“我”一同去、 “写包票”保证不出事。 (此部分可着重对故事情节以及对“我”的心情和小伙伴们热心相助的描写进行探讨) 2夏夜行船:此部分着重写了“我”前往看戏的心情(轻松、舒展)以及看戏途中的见闻感受(从视觉、听觉、嗅觉、感觉几方面进行了生动的环境描写,借此衬托 6、“我”看戏的迫切心情)。 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揣摩关键的语句。 重点段落:“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的在眼前了。 ” 3船头看戏:此部分侧重欣赏其环境描写,想象那仙境一般的戏台。 4月夜归航:一方面欣赏回望戏台的情景、行船的情景(形象的比喻、联想) ,另一方面体会偷罗汉豆的趣味(对人物的描写)。 注意:学生汇报时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敢于质疑,都应当给予鼓励。 三、联系生活,联系课文,理解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1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类似“偷罗汉豆”的经历。 有何感想。 2为什么在“我”的感觉里,那夜看到的戏是平生最好的戏,那夜吃到的豆是平生最好的豆。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 7、看法) 归纳:从上文看,戏看得“我”昏昏欲睡,豆也很普通,为什么却令“我”这么怀念呢。 体味全文,可以发现“我”怀念的不仅仅是好戏和好豆, “我”所怀念的是平桥村的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他们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和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 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途中很少再见到的。 “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说说你最喜欢的人物形象,自由畅谈,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信,又有组织能力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当然领袖。 六一公公: 9、5通过对双喜、六一公公等人的认识,你理解为什么在“我”的感觉里,那夜看到的戏是平生最好的戏,那夜吃到的豆是平生最好的豆吗。 6你的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和长者吗。 说说你的亲身经历。 教学设计 C 创意说明:课文中关于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的景物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对烘托人物形象,抒发感情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让学生体会“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可让他们将文中的景物描绘出来。 教学步骤: 1自由朗读,找出文中的几处景物描写。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描写,与小组成员交流,体会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感情。 小结:这些景物描写细致逼真,有着浓郁的抒情气氛,表现了“我”去看社戏时兴奋愉快的 10、心情和对江南农村美景的热爱,写得情景交融。 3请你通过想象将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的生动画面(可任选其一)用画笔画出来,体会一下“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可在课后完成) 4选出优秀的绘画作品在班上展示,并请“小画家”谈读文章与作画的体会。 5你是否也有过一次愉快的旅行或难忘的探亲故事。 说给大家听听(或课后写出来)。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高潮是老太太的出场。 这是真正的台柱、今晚的灵魂,尽管她过于肥胖又过于苍老。 老太太一出场便不怒自威,台上所有的演员都虔诚地站在一边注视着她,包括那位胖老汉,她的夫君。 连后台几个工作人员也齐刷刷地端立台角,一看便知这是他们家庭的最高仪式。 刚才的满台舞姿 11、全由老太太一点一点传授,此刻宗师出马,万籁俱寂。 老太太脸上没有女儿式的平静,没有儿子似的愁楚,没有大媳妇的嘲讽,也没有胖老汉的幽默,她只是微微蹙眉又毫无表情,任何表情对她都显得有点世俗。 她几十年在家里张罗一切,已经穿越彻底的世俗,因此一到舞台上太明白应该摆脱的是什么。 台上四周端立着各色舞者,如饥似渴地注视着她的一招一式,这是他们天天面对的经典,却又似乎永远不可企及。 她是不是在为后辈们的一步之差而蹙眉。 或者,竟是为自己还未传授到家却已老迈而惶愧。 耳边有真正懂行的本城观众在轻声喝彩,还听到有人在说:整个西班牙已经很少有人能像她这样,下肢如此剧烈地舞动而上身没有半点摇摆。 (节选自余秋雨小巷老门 ) 13、俗,课堂交流,引出新课。 二、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说说文中写到了端午的哪些习俗。 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明确:穿新衣服、画王字、吃鱼吃肉、看划船、赶鸭子竞赛。 (板书) 详写龙舟竞渡,略写赶鸭子竞赛。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汇报。 幻灯出示: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试用简洁的语言(小标题)概括课文三部分的内容。 你觉得文中的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体现过节的喜庆气氛。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片段学习,你觉得应该掌握哪些重点内容,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如:龙舟竞渡: a节日赛龙舟的气氛如何。 b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赛龙舟的场面。 c比赛时船员是怎样分配的。 作者运用了哪些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对他们赛龙舟时的 14、外貌和动作进行了描写,这些词语对表现赛船的场面有什么作用。 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d最能激发你联想的句子有哪些。 赶鸭子场面: a赶鸭子活动有什么目的。 b赶鸭子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 人们的心情怎样。 (教师提示,让学生自己设计类似的问题,然后讨论。 可从两方面谈学习体会:其一,传统节日给人带来的欢乐;其二,就文章的写作特点而言。 ) 三、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获得有益启示。 假如你就是龙舟竞渡或赶鸭子场面中的一员,试想象当时场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给大家听,并说说你的心情。 龙舟竞渡取得胜利,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四、与课文中写到的端午节习俗相比,你的家乡有什么不同。 你喜欢哪些习俗。 为什么。 你知道端午节。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相关推荐
2、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知道其相应的理论支撑。 2. 掌握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育教学方法,并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 3. 关注新课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思考并加以借鉴。 二、题型示例2006 年武汉市中小学教师职称晋升专业考试公共知识试卷一、选择题( )12006 年 9 月 1 日,新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 针对我国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新法律作出了不少新规定
40 1210DURRP 1210 BCUU2UPRPB> PC ABII2P I RPA> PB ADII2P I RPD> PA PD> PA> PB> PC 目标定位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对点练习 课堂讲义 二 、 电热 (焦耳定律 )和热功率 1. 电功 :W= UIt, 电功率 :P= UI. 焦耳定律 电热 :Q= I2Rt(焦耳定律 ) 热功率 :P热
2、:极,很。 粗糙 :c 笨拙劣;草率马虎。 与精巧、细致相对。 滑稽 语言、动作)引人发笑。 (出奇)制胜:取胜,战胜。 q :奇兵,奇计;制:制服。 出奇兵战胜敌人。 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猝 及防: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 猝:突然,出乎意料。 恶作剧: 戏弄人的、使人难堪的行为。 六神无主:形容十分惊慌或着急,没有主意。 撰文(写文章。 分寸:话或做事应掌握的尺度,界限。
2、分)(1)春天来了,天气_变暖,冰雪开始融化,树枝也绽放出了嫩芽。 (2)我和大家谈起这件事,他们的_并不十分强烈。 (3)这篇文章段落之间_自然,前后相互照应,结构十分严谨。 映 过度 应 应 过渡 映 过度4经典诗文默写 (6 分) 学而不思则罔,。 ,巴山夜雨涨秋池。 山光悦鸟性,。 海日生残夜,。 ,闻道龙标过五溪。 乱花渐欲迷人眼,。 5、下面文字划线部分有语病。 请修改。 (4
组电压 U和电流 I. (3)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并记录几组 U和 I,填入下表 . 次数 1 2 3 4 5 6 7 8 电压 U/V 电流 I/A (4)断开开关,整理好器材. 课堂讲义 (1)在坐标纸上建立以 UI直角坐标系 . (2)在坐标纸中描出各组数据所对应的点 . (坐标系纵轴和横轴的标度要适中 , 以使所描图线充分占据整个坐标纸为宜 ) 2. 数据处理
34cd3463= = = 2+ 6 + 3RRRRR (1)Rad= R1+ R2+ Rcd = 8Ω+ 4Ω+ 2Ω = 14 Ω (2) 由欧姆定律知 1242= A = 3 4 A1adUI I IR 总I3 I4 由并联电路电压相等 I3R3= I4R4 I3+ I4= 3 A I3= 1A, I4= 2A 目标定位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对点练习 课堂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