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1)内容摘要:

1、最新学习考试资料试卷件及海量高中、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学设想教这篇课文,应当考虑以下两点:(1)这是学生升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必须以单元知识和训练的精神为指导,着重培养学生诵读、领悟和积累的习惯;(2)本文是一篇史传,篇幅又较长,要使学生在熟悉人物言论行事、认识人物思想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领会作者在文章布局上的用心,就必须有效地利用评点。 因此,诵读加评点是这篇课文的基本教学方式。 关键是要读得充分。 本文尽管篇幅较长,但可读部分很多。 对可读部分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例如有关事件背景部分及过渡性的句段可以一读而过;有关人物思 3、7、18 两段。 第 4 课时:讲读最后三段,连贯背诵最后五段,人物分析总结,整理实词。 教学进程预习要求:由于课文较长,可以采取分段预习的方式。 先指出课文可分三部分,即“完璧归赵” “渑池会” “廉蔺交欢”。 第一课时前预习第一部分,要求如下:(一)复述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的梗概。 提示:要叙述得简而明;要抓住“被荐对策献璧取璧(使人怀璧归赵)斥秦王”这条线索;要用自己的话来说,不是翻译原作。 (二)把能表现蔺相如胆识的语句划下来,并反复品味。 提示:要想想缪贤为什么敢于推荐蔺相如、赵王及群臣为什么同意派蔺相如使秦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 (三)在书上标出段落顺序。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略)二 5、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 元封三年(前 108) ,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 99) ,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 ,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 91)写成史记。 附注:可预备一张中国全图,讲述时指出司马迁游踪的大致方位。 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共 130 篇,包括本纪 12 篇,世家 30 篇,列传 70 7、鲜明。 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三、时代背景简介。 战国(前 403前 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 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 283 年到前 279 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 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 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 280 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 278 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 ,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 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 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教法:在 9、 )“为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舍人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乎。 又,为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 )注:括号内的话是答案要点,其中加着重号的语句即点评语,可写在黑板上。 下同。 段。 让学生概括大意。 (故事缘起)指出“求人可使报秦者”为本段关键句,并加分析。 (为相如出场作铺垫)提问:本段写赵国君臣议而不决,有什么用意。 (烘托相如胆识) 段。 指出古代宦官不得干预朝政,当时又有荐人不当一并治罪的规定,然后叫一个学生重读“臣尝有罪”至段末这一部分,让全班学生仔细品味。 叙史贵简。 从这个原则出发,能不能将这段话改写为:“于是缪贤荐蔺相如,王许之。 ”(不能)讨论中可提出一些辅 12、;预防秦王“强夺”之策。 )讨论这段话的内容及表达方式:“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借赵群臣语揭出秦王要害)“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由抑转扬,缓和气氛)“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说明赵方诚意,以退为进)说“斋戒五日”一事(“修敬”是关键,为要求秦王“斋戒”五日设伏,何等周密)不可“逆强秦之欢” (又何等委曲)“戏弄” (“怒发上冲冠”之由,照应上文)“臣头与璧俱碎于柱” (一夫决死,万乘莫当,秦王入我掌中)从秦王的反应来看,这段话有怎样的特点。 秦王“辞谢”是否仅仅因为“恐其破璧”。 (这段话义正辞严,切中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辞穷。 )从这段话看蔺相如的策略。 最新学习考试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