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高适简介及作品翻译与赏析(八首)内容摘要:

2、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渤海县侯终散常侍,世称“高常侍”。 有高常侍集等传世。 永泰元年(765 年)卒,终年 65 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 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 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和称“边塞四诗人”。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 ,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 4、已沦陷的九曲黄河,他写了豪壮而充满喜悦心情的九曲词 ,其第二、第三首云: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骐磷。 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 铁骑横行铁岭头,西看逻逤取封侯。 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 在这里也表现了他希望边疆巩固,获致太平的愿望。 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 “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 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 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 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 如燕歌行 ,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 7、入济水。 今山东梁山县南,周约十公里。 慢。 着兴致。 据晋书王徽之传记载:王徽之居山阴,曾雪夜泛舟访戴逵(字安道)经宿方至,刚到门前,忽然返回,人问其故,他说:“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安道哉。 ” “凄其”见诗经邶风绿衣:“凄其以风” , “其”为语言助词,这里指心境凄凉。 最新学习考试资料试卷件及海量高中、发,更加。 11.凄(:寒冷的样子。 这里指情绪凄伤。 【创作背景】公元 745 年(天宝四载) ,人自鲁西至东平。 公元 746 年(天宝五载)春,高适旅居东平,与卸任的卫县(今河南淇县)少府李寀分别,遂作这首送别诗。 【鉴赏】此载于全唐诗卷二百十四,其格律为仄起式首句入韵格,韵合四支。 平仄规范,对仗 8、工稳,章法严整,感情真挚。 这首诗当作于达夫在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时。 前卫县,地理位置没有查到,李宷,两唐书无传,全唐诗无作品。 少府,县尉,从八品。 诗中表明,其与作者交情十年,汶水表明,当是作者浪游时的朋友。 首联出句发端起兴,杨柳,送别之物也,表依依惜别;对句点明时令,言事、言情。 为离别而悲伤。 颔联围绕送别展开,出句说李宷一去千里之外,不知何年何月再会,所以怨;对句回顾交情,十年相知,会有很多故事。 情深意切。 颈联出句写李宷离去,从黄河乘船顺流而下,孤帆远去,太急促了;对句写作者送客,慢慢骑马绕山路而行,不忍分别。 尾联出句写同在离别之地相处的融洽;对句写送别的无可奈何,因而不胜凄切。 此诗与 10、景相对,富有艺术魅力。 三四句“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 ”写友人此别离,将远去“千里” ,日后难得相见,由“惊”而“怨”。 这是“愁”的原因之一;以友情来说,与李寀并非一年半载短暂之谊,而是有“十年”交往的深厚感情。 此次分手,各奔东西,相距千里,不可能不“悲”伤。 这是原因之二。 高适在邯郸少年行里有:“君不见即今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的;而他和李寀的交情,经过“十年”的考验,更显得纯洁无瑕,肝胆相照。 在此临别之际,更觉珍贵,更值得回“忆” ,同时也愈增添了离别的“悲”伤,将过去现在融于一联,突显出深厚交情和怨别愁怀。 前四句中诗人运用反衬,以回顾曲折之妙笔,最新学习考试资料试卷件及海量高 14、 ,后受到重用。 人用此典指自己未受重用,报国无门。 【创作背景】开元二十一年(733)闰三月,唐军大败于契丹和奚。 该诗作于这年冬天,诗人自蓟北南归,回忆起这惨痛的教训,感慨庸帅误国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有所感,写下来这首诗【赏析】首二句“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起手颇奇,在律中运用顶针重叠的手法,前两句中两个“北”字前后勾连重复,营造出浓烈的“哀”气。 既有以客观写主观的“边马”之哀,更有“驱马”人内心的“哀” ,一笔两到,领起全篇。 紧接着“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一联,借用上联的意象写“驱马”前行, “北风”呼啸,征途更为苦寒,将“哀”意更进一层。 “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一联,由前两联写自然、个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