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来的意味留存《朝花夕拾》导读内容摘要:

2、听到老鼠发出“咋咋咋咋”的叫声,好像人数铜钱的声音,绍兴人称之为“老鼠数铜钱”。 其实,这往往是蛇在追它了,它才发出这种惊恐绝望的叫声。 鲁迅有一次看见一只受伤的隐鼠,起初以为是伏在横梁上的那条蛇咬的,后来才知道是长妈妈踏的。 鲁迅此间同情小隐鼠(鲁迅当时不知道,隐鼠,即鼷鼠,又称甘口鼠。 虽是一种很小的家鼠,但啮人有毒) ,还是为了反衬他的仇猫。 这一段写得最有趣的是墨猴。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工具书辞海中未见“墨猴”条。 鲁迅所知道的关于墨猴的趣闻是听他父亲说的。 鲁迅未见过墨猴,见隐鼠舐吃墨汁,就权当它墨猴了。 (三) 阿长与山海经 赏析之一夏天睡觉的时候,人往往不盖被褥,所以睡觉的神态在近边的人可 3、以一览无余。 长妈妈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妇女,不太检点自己睡觉的姿势。 也可能由于太疲劳或有利于散发体热的原故,她两脚两手伸开, “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这个描写真是太形象生动了,以至看过这篇散文的人最难忘的一个细节大概就是这个了。 长妈妈既然“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这就势必“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 “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这一大一小、一“主”一仆的夜间细节也太有趣了,虽然未见任何对话,但长妈妈的性格已从床上见出一斑了。 (四) 阿长与山海经 赏析之二鲁迅童年时渴慕绘图的山海经 , “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的”。 这位叔祖指周兆蓝。 字玉田(有的资料上说字玉泉) ,别字琴逸。 清末秀才 5、书了。 这有利于他培养多方面的爱好。 (五) 二十四孝图赏析之一鲁迅先生为什么说,童年时请人讲了二十四孝图中的二十四个故事后, “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作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因为二十四孝中有些故事实在荒谬。 比如尝粪心忧说:“南齐庾黔娄,为孱陵令。 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汗流,即弃官归,其父疾始二日。 医曰:欲知瘥剧,但尝粪苦则佳。 黔娄尝之甜,心甚忧之。 至夕,稽颡北辰求以身代父死。 ”医学上只听说有观粪便看病情的,而没听说过尝粪便的。 父亲病重,儿子尝粪便,难道是为医生提供配方根据吗。 父亲病重,儿子拜北斗星辰又有何用呢。 鲁迅认为,二十四孝中有些好学,有些实在难学或者说不能去学。 (六 6、) 二十四孝图赏析之二“绅士赤条条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卧冰求鲤”的故事。 晋书王祥传说他后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 ,借用的是“子路负米”的传说。 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学生。 他服侍父母时,自己只吃粗劣的饭菜,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 ”鲁迅在前文已说过,学“子路负米”并不难,而“卧冰求鲤”则有点危险。 这里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 ,但却很少看见那些“绅士” 、 “将军”为老百姓做出类似“卧冰求鲤” 、 “子路负米”这样的善事来。 (七) 五猖会赏析之一这里首先突出了“我”如何想 7、看五猖会的心情,因为五猖会“是我儿时所罕见的一件盛事”。 五猖, “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就是五通神”。 这句话语意有些歧义,歧义来自“有考据癖的人”话语的本身。 它也许指一个神的名字,也许指五个神的总称。 鲁迅接着讲,如果只指一个“五通神” “并无确据”。 鲁迅知道或看过的五通神则是五个男人,面目神态“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 少年的鲁迅大清早起来,而且已经高高兴兴看见工人已把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陆续搬下大船了,可偏偏在这个时候,父亲要他回到房里去背鉴略 ,这就使少年鲁迅刚才的喜悦之情到此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正如书中所说,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我”苦苦背书的时候, “母亲、工人 9、 ,面孔当然不可能是慈善的、温和的。 他绝不包庇任何人,始终是铁面无私的。 少年鲁迅对于“死” ,还不可能像晚年那么坦然。 他对无常的兴趣不过是出于少年的好奇心理。 (九) 无常赏析之二这里写戏中的无常。 因为,要看动态的无常形象,最好是看舞台上的无常了。 看戏的场景还是像社戏中所描绘的那样,是在船上看的。 戏中的无常“一出台就须打一百零八个嚏,同时也放一百零八个屁,这才自述他的履历。 ”不知鲁迅是否运用了夸张。 演无常的演员一出台如何打一百零八个嚏,同时也放一百零八个屁。 “一百零八”在中国古代虽然是一个神秘的数字,但小丑做这种“打喷嚏” 、 “放屁”的假动作,要作那么多,观众耐烦吗。 由于旧社会文化生活贫乏, 10、所以人们看这些戏也十分来劲,甚至通宵去看。 无常中引了一段无常的唱词,这段唱词,全部是用绍兴方言写成的。 是鲁迅对当时民间文艺的生动采录。 他突现了无常“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的内心世界。 (十) 无常赏析之三如前所述,这一段,又顺及刺了一下陈西滢之流。 这里需要对“阿领”解释一下。 “阿领”是绍兴地区的一种称谓,指前夫的儿子,是母亲再嫁时带领来的。 绍兴人习惯在一些人的姓氏或名字前加一“阿”字,如阿桂、阿长、阿二等,故称阿领(绍兴俗称“拖油瓶” ,含贬义)。 绍兴赛会中的阿领,实际上是小无常,衣服容貌与活无常一样,只是年岁很小。 (十一) 父亲的病赏析之一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充分显示了鲁迅幽默讽刺的拿 11、手本领。 父亲的病本来是一个很沉重的题材,但正因为鲁迅非常不满当年那些所谓“名医”的折腾人,拐弄人,所以行文充满了幽默,使得一个本来是沉甸甸的题材变得十分耐看,甚至令人时而想笑了。 这种幽默也就成了西方人所说的“黑色幽默”了。 在中药中,有些“药引子”是需要的,但有些“药引子” ,如“蟋蟀一对” ,而且还要是原配, “即本在一窠中者” ,这就有点玄了。 所以鲁迅顺便又讽刺道“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 ”难怪“父亲”对这些药方、药引子以至医生也怀疑起来了,几次“摇摇头” ,远非只是对高昂药费的非议。 (十二) 父亲的病赏析之二这一段是令人十分感动和揪心的。 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也 13、子却是好的” ,并非反话。 而是设身处地于当年而发自童稚之心的直感。 但后来逐渐发现衍太太实际上是个很丑恶、很会捉弄人的人。 这样的事例,文中写了好几桩。 比如,衍太太甚至把淫秽的春画塞给“我”看, “我”当时太小,以为是“两个人光着身子仿佛在打架,但又不很像”。 又曾一面教唆“我”去偷母亲的首饰来变卖,一面放出流言诬“我”已经行窃章采取了欲抑先扬的写法,就把衍太太两面三刀的性格,揭露得入木三分。 (十四) 琐记赏析之二琐记的时空跳跃性比较大。 开始写的是童年在故乡绍兴的事,后来主要写在南京读书的事情,最后还点到初到日本的情景。 中间着重写在矿路学堂的所见所闻。 “只可惜那两个淹死鬼失了池子难讨替代” ,这 14、句话特别需要解释一下。 旧时迷信传说,落水淹死的人做了水鬼,必须设法使别人淹死来替代他,才得以投生,教做“讨替代”。 琐记中说,由于这里的池子已被填平,因而“那两个淹死鬼失了池子难讨替代”了。 迷信思想中包含的损人利己的阴暗心理,从这种“讨替代”的说法中已可略见一斑。 (十五) 琐记赏析之三鲁迅于 18 岁那年(1898 年)往南京入江南水师学堂,在机关科学习。 次年春,因不满水师学堂的“乌烟瘴气” ,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学习。 这里开始接受了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有一根桅杆。 在学生的心目中,它还是“可爱的”。 鲁迅也爬过几次。 但他说, “爬了几次桅,不消说不配 15、做半个水兵” ,在矿路学堂“听了几年讲,下了几回矿洞” ,也谈不上“能掘出金、银、铜、铁、锡”。 “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于是,经过“官僚”的许可,它成了被“派定五名到日本去”的学生之一。 去之前,考虑带些什么。 “比我们早一年毕业,曾经游历过日本”的人, “郑重地”要“我们”多带些中国袜和换些现银。 谁知到日本求学时“要穿制服和皮鞋,中国袜完全无用;一元的银圆日本早已废置不用了。 ”说明外边的世界变化之快。 (十六) 范爱农赏析之一鲁迅第一次认识或者说见识范爱农,是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下。 徐锡麟等革命党人被杀的消息传到了日本。 浙江同乡会准备打电报到北京, “吊烈士,骂满洲” ;徐锡麟,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