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考点强化训练33 传记阅读 3含解析内容摘要:

3、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 公元 400 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史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 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 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 他当然不想蹚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 公元 402 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为楚。 公元 405 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 5、上了”但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要来视察,手下说:“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 ”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这是陶渊明第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结束了。 幸甚啊,幸甚。 归去来。 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陶渊明这年为自己更名为“潜” ,并开始与佛道隐士来往。 他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体会自然化生、天人合一的快乐。 终于得出结论,要“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 以此为节点,把陶渊明的一生分为前后两 8、”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弥满花香的所在,桃花源是个大美的所在。 在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里,人们自由和平,天性真纯,成为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有改动)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学而优则仕”是陶渊明几次出仕的原因。 他是正统文人,有正统的忠君思想,加上少有大志,希望在仕途大展宏图就不难理解了。 B陶渊明仕途经历坎坷。 他先后在王凝之、桓玄门下做事,之后又投奔刘裕,却都不得志,最终在彭泽令任上辞官归隐。 C本 10、少有大志。 良好的家教使陶渊明学习努力。 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对他最终归隐产生了影响。 3请分析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主要原因。 答: 答案:政治上不得志,最终对仕途彻底绝望。 对不被重用、无法施展兼济天下的抱负的不满;对龌龊的官场的厌弃,面对屈辱时多年郁结和文人傲骨的爆发,使陶渊明最终决定归隐田园。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在田园生活中体会到了真正的快乐,明白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晋时文人洒脱飘逸的世风对他的影响。 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及佛道隐士也对他产生了影响。 4(考点题) 文中为什么说“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弥满花香的所在”。 请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认识。 答: 答案:桃花源是一个心灵的大美所在,想要体 12、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 作为“身系朝局疆寄之重者四十年”的政治家,他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中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更在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中成为“朝廷柱石”。 而作为涉猎广泛、富于锋芒的思想家,张之洞的基本立足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既承袭其经世、变通、自强等积极意识,力图顺应时势,通过有限度地汲纳西学,革故鼎新;同时又深荷纲常名教的重负,以卫道者自居,投入近代中国的思想战线,既抨击守旧者的不知变通,又讨伐求新者的不知根本,然而他本人也未能寻觅到因与革、常与变的合理统一。 清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 这一年,张之洞刚满三岁。 这一场战争的时代意义,当然不是一个孩童所能理解的,但 14、的“师夷”说,此时具体化为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兴办“洋务”的实践。 “师夷”口号一旦落实为行动,立刻招致社会习惯势力的顽强抵制。 “变而从夷,正气为之不伸,邪气因而弥炽”的责难蜂起。 张之洞并不是洋务先进,在李鸿章辈亟亟兴办江南制造总局,勤于“夷务”的六七十年代,张之洞或为外省学政,或为京师清流。 所受教养及个人经历,使他“尚知六经大旨,以维持名教为己任”。 但执着于经世之志的张之洞又有别于“以不谈洋务为高”的一般清流同党,对洋务派兴办的近代化事业很少进行实质性的批评,而且认为“塞外番僧,泰西智巧,驾驭有方,皆可供我策遣”。 由于张之洞素有励精图治的意气和长于权变的机智,当他走出京官清流圈子,踏上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