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12)“龙腾虎掷”的稼轩词》精品练习及答案内容摘要:
3、否还记得当年李白因好友汪伦而萌生的依依惜别之情。 夜空中的那轮明月啊,你是否还记得当年苏轼因远方的弟弟子由而萌生的浓浓思念之情。 5请参照第二节,在横线上补上恰当的句子。 要求:化用唐诗宋词,语意连贯,富有意蕴。 我们从唐诗宋词的墨香中走来_我们从元曲羌笛的音韵中走来望着古道西风中摇响的风铃总也唤不回天涯孤旅的断肠人失伴的鸳鸯把六月哭成白雪皑皑答案示例:举着盛满葡萄美酒的夜光杯/听边塞清角吹响征妇的寒夜哀唱/让离愁别绪把江心的一轮秋月漂白解析要求是化用唐诗宋词,语意连贯,富有意蕴。 不必拘泥于原诗句的形式,关键是“语意连贯”。 6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 4、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你是怎么理解这三种境界的。 请分别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第一境界为求学与立志之境界,要志存高远。 做学问成大事者,首先要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追求的目标和方向。 第二境界为求学与奋斗之境界,要坚韧勤奋。 对事业、对理想,要执著追求,忘我奋斗,为达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 第三境界是求学与收获之境界,功到自然成。 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炼之后,就会逐渐成熟,明察秋毫,豁然领悟,达到最后的成功。 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7补写出 6、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1)简析“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的含意。 答案揶揄沙鸥是诙谐,更是自嘲。 岁月滞留,壮志未酬,化为烟雨一般无际的愁思。 这里对沙鸥的“笑” ,其实是作者感情的挣扎,而非心灵的解脱。 (2)简析本词的抒情特色。 答案拟人。 比喻写景,更显生动而富有气势,青山想向高人倾诉,如万马奔腾,接连而来。 融情入景,以烟雨之景,表达自己内心的怅惘。 诙谐幽默中蕴含愤懑, “拍手笑沙鸥” , “笑”中有词人愁,英雄泪。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遣兴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1) 8、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显然是借酒浇愁,醉中隐含着太多的悲愤、辛酸和无奈。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 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 吴音:此处指江西上饶一带的口音,这里古属吴国。 媚好:绵软好听。 (1)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画。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这首词描绘了一幅老少五口之家的乡村生活图画:溪边茅屋,老夫妻亲密醉语,三小儿劳作休闲,一派和谐、恬淡、悠闲、自然的生活情态。 表现了作者对纯真的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追求野趣的审美品味。 (2)现代学者俞平伯先生评此词,认为它极“客观”。 请结合作品谈 9、谈它是如何表现这种“客观”的。 答案“客观”即真实。 这首词的“真实”表现在:人物的行为状态符合年龄特点,符合农村的生活习惯。 老人饮酒私语,孩子劳动干活。 尤其是孩子的行为,符合生活分工的实际情况。 大儿子是家中主要劳力,干些力气活;二儿子做些辅助性的事,如修补编织;小儿子只知玩耍,甚至边吃边玩。 这些细节描写细腻、亲切,以白描手法写出,客观真实。 (3)后世读者普遍认为这首词最为出色、传神的描写,当属“相媚好” 、 “无赖”两笔,请结合作品分析这两处描写的妙处。 答案“相媚好”是写老夫妻喝了酒窃窃私语的醉态。 “媚”本来不用于老年人,现将其用来表现老夫妻说家常的情态,更显亲切、清新、自然。 “无赖”是写小 11、“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答案(1)轻微、新鲜、清爽等。 (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例:“白苎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词炼字、风格和虚实手法。 (1)“嫩”字,是词人穿上了用白苎织成的布做成的新袍时对初秋天气凉意总结的一个形容词。 这个字形象可感地表现出初秋的轻微、新鲜和清爽。 (2)词在风格上分为婉约 13、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 辛弃疾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 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 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 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 “蕙” “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2)指 出 “听 我 楚 狂 声 ”和 “富 贵 非 吾 事 ”典 故 的 出 处。 词 人 借 它 们 分 别 表 14、达 了 什 么 情 思。 答 案 (1)“兰 ”“蕙 ”“菊 ”都 是 花 草 , 在 词 中 都 用 来 象 征 词 人 高 尚 、 纯 洁 的 品 格 和 节操。 (2)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意象的含义,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1)该题考查的是意象的特定内涵。 “兰” “蕙” “菊”都是美好的花草,自古以来美好的花草便寄寓了古人对美好品德、节操的追求。 如爱莲说中周敦颐就以莲出淤泥而不染象征自己纯洁高尚的节操。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12)“龙腾虎掷”的稼轩词》精品练习及答案
相关推荐
3、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 公元 400 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史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 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 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 他当然不想蹚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 公元 402 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为楚。
2、如“千里阵云”,是指一横画的笔意有千里阵云般开阔舒展之感。 这种摹状更是一种气势、韵律、情态的暗示,是一种笔墨意味的探求,是在相似联想基础上的意味寄寓。 “生动”的审美意味使书法形象与具体的生命物象建立了暗示、联想的审美关系。 对具有强盛生命力的审美物象的联想式意味摹状,使书法获得了概括而丰富的审美内涵。 人们对那种片面向具象绘画看齐、力求形似的做法是极力反对的,因为这些做法忽视了书法在用笔
量 继续发扬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工作作风,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工作热情,积极负责地开展工作。 针对工作的薄弱环节,抓紧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努力熟悉工作。 不耻下问,虚心向老同志请教,主动参与等工作,积极参加培训。 通过参加组织的培训,对以及法规制度有了较系统的了解,丰富了知识。 对纪检监察工作,本人也是一门新触及的课题,通过自学和钻研并深入学习党纪条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答案: 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是匀速直线运动 , 在竖直方向是自由落体运动. 问题四 怎样计 算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1 . 已知轨迹和初抛点. 以初抛点为坐标原点 , 水平方向为 x 轴 , 竖直向下为 y 轴 ,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1 ) 在轨迹曲线上任取几点 ( 如 A 、 B 、 C 、 D) . (2 ) 用刻度尺和三角板分别测出它们的坐标 x 和 y. (3 )
的角速度大于多少时 , 物块与圆盘之间开始滑动。 解析: (1 ) 物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弹力和摩擦力作用 ( 如图所示 ) , 摩擦力的方向始终指向圆心. (2 ) 向心力由摩擦力提供. (3 ) 设摩擦力提供向心力产生的最大角速度为 ω0, 则有 μm g =m R ω20, 解得 ω0= μ gR. 故当 ω μ gR时 , 物块将在圆盘上滑动. 答案 : (1 ) 见解析 (
间的某条线 , 如图所示.这时 , F m r ω2. 3 . 如果向心力突然消失 ( 例如小球转动时绳子突然断开 ) , 则物体的速度方向不再变化 , 由于惯性 , 物体将沿此时的速度方向 ( 即切线方向 ) 按此时的速度大小飞出 , 这时 F = 0 . ► 尝试应用 3 . 如图所示 , 光滑的水平面上.小球在拉力 F 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 , 若小 球到达 P 点时 F 突然发生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