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第五章第三节实验研究平抛运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内容摘要:

答案: 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是匀速直线运动 , 在竖直方向是自由落体运动. 问题四 怎样计 算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1 . 已知轨迹和初抛点. 以初抛点为坐标原点 , 水平方向为 x 轴 , 竖直向下为 y 轴 ,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1 ) 在轨迹曲线上任取几点 ( 如 A 、 B 、 C 、 D) . (2 ) 用刻度尺和三角板分别测出它们的坐标 x 和 y. (3 ) 据平抛运动水平方向是匀速直线运动 (x = v0t ) 及竖直方向是自由落体运动y =12gt2, 分别计算小球的初速度 v0, 最后计算小球 的初速度 v0的平均值. 2 . 已知轨迹和竖直轴 ( 或水平轴 ) , 不知抛出点. (1 ) 在轨迹曲线上取三点 A 、 B 、 C , 使 xAB= xBC= x , 如右图所示. (2 ) 用刻度尺分别测出 yA、 yB、 yC, 则有 yAB= yB- yA, yBC= yC- yB. (3 ) 根据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为匀速直线运动 , 则物体从 A 到 B 和从 B到 C 运动时间相等 , 设为 T ;竖直方向由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有: yBC- yAB= gT2, 且 v0T = x. 由以上两式得: v0= x gyBC -yAB. 名师点睛 :找出初抛点的位置的方法如下:先求 B 点竖直分速度 v By =y AB + y BC2T, 故 B 点距初抛点的竖直距离 y B =v2By2g, 从抛出点落到 B 点所用时间为 t B =v Byg, 故 B 点距初抛 点的水平距离 x B = v 0 t B ,可找出抛出点的位置. ► 尝试应用 4 . 在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中 , 用一张印有小方格的纸记录轨迹 ,小方格的边长 L = 1 .25 cm , 若小球在平抛运动途中的几个位置如图中 a 、 b 、 c 、 d 所示 , 则小球平抛的初速 度的计算式为 v 0 = _ _ _ _ _ _ _ _ ( 用L 、 g 表示 ) , 其值是 _ _ _ _ _ _ _ _ . 解析: 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 动 ,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由水平方向 ab 、 bc 、 cd 的距离相等知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相等 , 设为 T , 竖直方向相邻两点间位移之差相等 , Δ y = L ,则 Δ y = gt2, 得: L = gT2. 时间 T 内 , 水平位移为 x = 2L 知 v0=xT=2LLg= 2 Lg =2 1 .2 5 10- 2 9 . 8 m / s = 0 . 7 0 m / s . 答案 : 2 Lg 0 .7 0 m / s 题型 1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及误差分析 例 1 在用平抛仪做 “ 研究平抛运动 ” 的实验时 , 让小球多次从同一高度释放沿同一轨道运动 , 通过描点法画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为了能较准确地描绘运动轨迹 , 下面列出了一些操作要求 , 将你认为正确的选项前面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_ _ _ _ _ _ _ _ . A . 调节斜槽末端保持水平 B . 每次释放小球的 位置必须不同 C . 每次必须由静止释放小球 D . 记录小球位置用的木条 ( 或凹槽 ) 每次必须严格地等距离下降 E . 小球运动时不应与木板上的白纸 ( 或方格纸 ) 相接触 F . 将球的 位置记录在纸上后 , 取下纸 , 用直尺将点连成折线 解析: 首先必须保证小球做平抛运动 , 因此必须通过调节使斜槽的末端保持水平;因为要画同一运动的轨迹 , 必须每次释放小球的位置相同 , 且由静止释放 , 以保证获得相同的初速度;记录小球位置用的木条 ( 或凹槽 ) , 不必严格地等距离下降 , 因为本实验要求只描 绘运动轨迹 ,研究 其运动规律是从轨迹上研究;实验要求小球滚下时不能碰到木板平面 ,避免因摩擦而使运动轨迹改变;最后轨迹应连成平滑的曲线. 答案: ACE 名师归纳 :物理实验具体操作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 根据实验原理和要达到的实验目的 , 再结 合现有的实验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