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第2章第7节气体实验定律ⅰ课件粤教版选修3-3内容摘要:
为 h, 玻璃管的横截面为 状态参量分别为: 末状态: p2= p0+ ρg(h- ), V2= 10S 目标篇 预习篇 考点篇 栏目链接 由玻意耳定律 p 1 V 1 = p 2 V 2 , 得p 0p 0 + ρg ( h - 0 . 0 2 )=10 S22 S 解得: h = 2 . 0 2 m. 答案: 2 . 0 2 m 方法总结: 应用玻意耳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 (1 ) 首先确定研究对象 , 并判断是否满足玻意耳定律的条件. (2 ) 确定初末状态及其状态参量 ( p 1 V 1 , p 2 V 2 ) . (3 ) 利用玻意耳定律列方程. (4 ) 联立求解. ►课堂训练 1. 如图所示 , 某种自动洗衣机进水时 , 与洗衣缸相连的细管中会封闭一定质量的空气 , 通过压力传感器感知管中的空气压力 , 从而控制进水量 . 设温度不变 , 洗衣缸内水位升高 ,则细管中被封闭的空气 (B) A. 体积不变 , 压强变小 B. 体积变小 , 压强变大 C. 体积不变 , 压强变大 D. 体积变小 , 压强变小 解析: 本题考查气体的体积 、 压强 、 温度的关系 , 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 以细管中封闭气体为研究对象 ,当洗衣缸内水位升高时 , 细管中封闭气体压强变大 , 而气体温度不变 , 则由玻意尔定律知。高中物理第2章第7节气体实验定律ⅰ课件粤教版选修3-3
相关推荐
则运动 , 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本章知识共五节 , 整体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节至第三节 , 是从微观上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认识热现象 , 阐述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第二部分包括第四节和第五节 , 是从宏观上用能量的观点认识热现象。 本章重点: 分子动理论的
;在压强不太大 , 温度不太低的条件下 , 实际气体可近似为理想气体. 2. 等容线 (pT图 ) 和等压线 (VT图 )的比较 例 2 一定质量的空气 , 27 ℃ 时的体积为 10- 2 m3, 在压强不变的情况下 , 温度升高 100 ℃ 时体积是多大。 解析: 一定质量的空气 , 在等压变化过程中 ,可以运用盖吕萨克定律进行求解. 空气的初、末状态参量分别为 初状态: T 1 = ( 2
2、也应该负责,当拒之门外就拒之,否则文体的提纯便难以彻底。 在这个问题上,作者比学者自觉,学者比编辑敏感。 抒情散文是散文的主流。 在现实中,它的作者颇众,在历史上,它的传统甚深,路正,容易繁荣。 抒情散文并不是空洞的抒情,相反,它是以一定的叙述为基础的。 这使它酷似姚鼐所划分的杂记,也就是古文中的记一类文章。 抒情散文可以记人、记事、记行、记俗、记游,也可以记史,不过凡记皆出乎情,以动情而记
为 273 K+ t, 末态为 273 K+ 2t, 温度升高了 t K, 故 D选项错误;对于摄氏温度可取负值的范围为0~- 273 ℃ , 因绝对零度达不到 , 故热力学温度不可能取负值 , 故 C选项错误 . 答案: AB 方法总结: 本题易错选 C、 D项 , 热力学温度的零度 (绝对零度 )是低温的极限 , 永远达不到 , 只能接近 , 故热力学温度不会出现负值 . T= t+ 273
2、孙子兵法 ,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5)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儒家学派继承者,称为“亚圣”。 其中心思想是“仁义”。 (6)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著庄子 ,又名南华经。 战国中期的庄子文学成就最高。 (7)荀子,名况,尊号“卿”,战国时赵人。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著荀子。 (8)韩非子,战国末韩人,荀子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著韩非子。 (9)吕不韦
对各物理量意义的理解 . ►课堂训练 1. 下列关于德布罗意波的认识 , 正确的解释是 (C) A. 任何一个物体都有一种波和它对应 , 这就是物质波 B. X光的衍射证实了物质波的假设是正确的 目标篇 预习篇 考点篇 栏目链接 C. 电子的衍射证实了物质波的假设是正确的 D. 宏观物体运动时 , 看不到它的衍射或干涉现象 , 所以宏观物体不具有波动性 解析: 运动的物体才具有波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