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短诗五首》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必修一)内容摘要:
2、样寂寞,又像春帏和窗扉那样紧锁。 这时候,一个游子从江南小城走过但“我”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在“达达”前行的马蹄声中,一个哀婉而有几分伤感的故事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一般说来,诗中的“你”往往被理解为闺中怨妇的形象。 2、教学目标 (1)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尽可能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2)通过反复的诵读,品味诗歌的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 3、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体会小诗的意味和情趣。 (2)抓住诗歌所营造的瞬间画面和气氛,体会诗人的感情。 (3)理解“风雨” “美丽的错误”等意象的含义。 二、教学步骤 1、创设情景(幻灯片显示两首当代短诗) 4、体验很相似。 (可就诗意与同学简单进行交流) 教师点拨:读诗若能抓住诗中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就能较准确地把握作者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了。 一代人中的“黑夜”在这里指给中国大地笼罩一片乌云,是社会现实的折射,“黑色的眼睛”就有了双重寓意,一是指这双眼睛曾被“黑夜”所欺骗和熏染,一是指这双眼睛在被欺骗后发生了深刻的怀疑,它在黑暗中渐渐培养起了一种觉悟,一种适应力和穿透力,它具有全新的品质,最终成为“黑夜”的叛逆,成为“寻找光明”的生命意志的象征。 “我”寻找光明,加大了“光明”与“黑夜”的差异,体现了那个时代在恶势力的挤压下不放弃对真理的追求的精神。 “黑夜” 、 “黑色的眼睛”等意象成为了解读该诗 5、的关键。 一棵开花的树则通过“求” “盼望” “颤” “等待”等表现抒情主人公心理的关键词语,让我们浮想联翩, “树”这个意象所代表的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纤弱、柔美的她羞怯地守侯在路旁,祈祷着,激动着,渴望着,她所钟情的人会注意到她。 诗人表达了女性对爱情祈求的心情、被动的等待。 3、师生互动 (1)交流字词积累卡片(幻灯片打出) 卞氏( 跫音(芦狄( 春帷(w i) 舵手( 窗扉(2)学生出示在课前熟读的基础上提出的问题。 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发言解答,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4、品读断章 ,讨论小结:从字面上看, 断章极其短小,好像看一遍就懂,又似乎觉得简单的字眼里蕴藏着很深的道理。 仔细品味,你认为 6、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教师可提供几组有关断章诗意的资料: 学者、翻译家李健吾先生认为,这首诗再“装饰”两字上做文章,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 评论家章亚昕认为, 断章写了一位绝代佳人。 诗人不去说“你”如何美,而是去叙述她如何成为如痴如醉的审美对象、 “风景”的一部分,而是去描写她如何成为日思夜想的恋爱对象、 “梦”中的花朵。 不写她的外貌,而写她引起的痴情,就能造成抒情的内在,意味的微妙。 (诗人臧克家也有同感) 断章这首小诗,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章。 ”“写于 8、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 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教师要抓住“你” “风景” “明月” “梦”几个意象作适当的补充。 ) 、品读风雨 ,讨论: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你能读出作者在诗中传达出了什么感觉吗。 这种感觉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出来的。 明确:风、雨、郊原、房舍等意象,表达了诗人面对人生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既有信心又有迷惘的复杂心情。 想像和比喻用得好。 “风中大地卷来雨中大地卷来” ,雄浑奇谲。 将大地卷来,如波涛汹涌,给人一种势不可挡的冲击力,极力渲染了环境的恶劣。 “风雨”喻指现实人生的经历、磨难 9、、甚至挫折。 风雨中的“大地”仿佛在翻动颠簸,茫茫的“郊原”犹如起伏动荡的人海, “房舍”就像大海上漂浮的一叶孤舟,形象的表现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波动、困惑、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 小结:深刻的诗意往往是通过生动的画面隐喻、暗示出来的,需要加上读者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 而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种创造。 、品读错误 ,讨论:诗人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情境。 你认为诗中的“你”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东风、柳絮、青石、街道、窗扉等意象,思妇形象。 这首诗意境优美,教师可请同学用散文化的语言对诗中情境进行描绘。 (示例:一个江南女子倦守春闺,苦苦等候出远门的亲人,一颗心像江南小城一样 11、“东风不来” , “柳絮不飞” , “寂寞的城” , “青石的街道向晚” , “春帷不揭” , “小小的窗扉”等意象来写思妇的痴情的等待。 那么,这位思妇可曾等到她的丈夫回来。 没有。 诗歌中的“错误”错在哪里误在何处。 在于那骑马的男子,第一人称的“我” ,只是个陌生的过客,不是她的丈夫归来。 既然是错误,又何谈美丽呢。 说它美丽,是因为它曾经先引起了诗歌中女主人公情绪的激动。 时光流转,春秋代序,那美丽、纯洁如莲花的思妇的容貌,也在痴情地等待中衰老啦。 这美丽中蕴涵着多么深沉的悲哀呀。 我们在温词的“过尽千帆皆不是” 、柳词的“误几会,天际识归舟”中一样读到了那“美丽的错误”。 不同的是,温词、柳 13、的自由体诗的特点;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懂得把握诗歌的意象;把握写作背景,正确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掌握借助意象来把握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情感的方法 4、 教学方式:比较阅读、拓展阅读 5、 教学时数:一课时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上一课,我们领略了中国传统诗歌的魅力,今天我们再将艺术的轻舟驰向大洋那一边的欧美近代诗歌,让我们在中外不同风格的诗歌海洋中“荡起双桨”吧 (二)解读诗歌回旋舞 1、 作者简介:保尔福尔(18721960) ,法国诗人,被称为“象征派诗王”。 他的诗集共有 32 卷之多,有名的法兰西短歌集 ,便是包含了他全部作品的总集。 福 14、尔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不懈地写作“巴拉德(民歌形式的短歌) ”,这是他毕生创作诗歌的固定形式。 保尔福尔被戴望舒称为“法国后期象征派中的最淳朴、最光耀、最富于诗情的诗人”。 在这首诗中,保尔福尔用童话般的想像展示了“世界大同”的思想。 2、 诗的前两节提出了两个假设“假如全世界的少女都肯携起手来” “假如全世界的男孩都肯做水手” ,这两个“假如”排除了全世界所有男孩女孩之间的误解、隔阂、歧视,甚至冲突。 如果这两个充满童话色彩的假设能够实现, “她们可以在大海周围跳一个回旋舞” “他们可以用他们的船在水上造成一座美丽的桥” ,那么全世界的男孩女孩将有可能组织起盛况空前的全球人类大联欢。 正如诗的最后一。《中外短诗五首》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必修一)
相关推荐
电压越大 . c. 如图所示 , 频率 ν与遏止电压 U成线性关系 , 图中的 ν0为极限入射光频率 . 目标篇 预习篇 考点篇 栏目链接 (多选 )光电效应实验的装置如图所示 , 用弧光灯照射锌板 , 验电器指针张开一个角度 ,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用紫外光照射锌板 , 验电器指针会发生偏转 B. 用绿色光照射锌板 , 验电器指针会发生偏转 C. 锌板带的是负电荷 D.
对各物理量意义的理解 . ►课堂训练 1. 下列关于德布罗意波的认识 , 正确的解释是 (C) A. 任何一个物体都有一种波和它对应 , 这就是物质波 B. X光的衍射证实了物质波的假设是正确的 目标篇 预习篇 考点篇 栏目链接 C. 电子的衍射证实了物质波的假设是正确的 D. 宏观物体运动时 , 看不到它的衍射或干涉现象 , 所以宏观物体不具有波动性 解析: 运动的物体才具有波动性 ,
2、孙子兵法 ,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5)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儒家学派继承者,称为“亚圣”。 其中心思想是“仁义”。 (6)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著庄子 ,又名南华经。 战国中期的庄子文学成就最高。 (7)荀子,名况,尊号“卿”,战国时赵人。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著荀子。 (8)韩非子,战国末韩人,荀子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著韩非子。 (9)吕不韦
小 , 应该选用的电流表是 ________ ______ , 下面两个电路应该选用的是______________ . 解析: 小灯泡的额定电流 I =PU=4 A = 400 mA ,电流表量程应大于灯泡额定电流 , 应选 A 2 , 灯泡电阻 R=U2P= 10 Ω , R V R A > R x , R x 为小电阻 , 电流表应采用外接法 , 所以选甲图. 答案: A 2 甲 题型二
称为电磁阻尼 . :磁电式仪表中利用 使指针迅速停下来,便于读数 . 要点提炼 导体在磁场中 安培力 阻碍 电磁阻尼 典例精析 一 、 对涡流的理解 例 1 下列关于涡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都是因为穿过导体的磁通量变化而产生的 , 而是一种有别于感应电流的特殊电流 , 但没有磁效应 解析 涡流的本质是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感应电流 , 只丌过是由金属块自身构成回路 , 它既有热效应 ,
查找了问题,增进了团结。 三是党支部始终以“五好”党支部创建活动为载体,明确分工和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团结协作,确保各项制度、措施落到实处。 四是建立和谐关系,创建良好的人际氛围,形成了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工作氛围和友好宽松的工作环境,积极开展集体活动,增强团结协作精神,进而产生协同效应。 党支部每位党员都十分珍惜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以事业为重,以大局为重,配合默契,优势互补,团结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