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声现象教案内容摘要:

3、、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教学时数:1 课时教学器材:电脑、音叉、鼓、闹钟、真空罩等。 教学过程:导学: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 种各样的声音。 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学生活动:欣赏影片,回忆情景并思考问题。 进行猜想。 进行一些振动发声实验,讨论声音产生的共同特征。 观察课本、录像里的发声现象,思考声音产生的原因。 1、声音的产生:演示实验:(1) 、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4、。 (2) 、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 、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 、扩展:录制声音2、声音的传播:学生活动:课本 14 页的探究实验。 观察分析。 (1) 、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 、实验 14 页图 1。 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 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 、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 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 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1 6、:(重)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 课时教学器材:电脑、音叉。 教学过程:一、旧课复习 :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 , 不能传声。 3、声音在 、 体中比 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二、导学一)引入课题:直接给出问题,引入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学生活动:1通过看书,了解人耳的结构。 2进行一些有趣的实验去体验骨传导。 例咬住音叉,把耳朵捂住,敲击音叉,是否听到声音。 二)1、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在学生了解耳朵的结构的基础上,解释耳朵听到声音的过程2、利用骨传导听到声音3 8、度是。 二、新课:引入课题:为什么我们可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1、音调:声音的高低试验:研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结果: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结论:(1) 、频率: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 、人的听觉范围:200000生阅读课本图示2、响度:声音的强弱试验:研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结果: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结论:响度与振幅有关3、音色:声音的一个特征。 试验:结论:音色决定于发声物体的材料、结构等。 三、小结与练习: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最新学习考试资料试卷件及海量高中、初中 10、人有没有危害。 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1、噪声的来源学生活动(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2)分组讨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环境保护角度)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活动(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 (3)认真阅读 噪声分类表。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90破坏听力;70影响学习和工作;50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