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知识要点(含答案)(人教版)内容摘要:

2、反】_ 3常规词语【风烟】_ 【共色】_ 【从流】_【缥( )碧】_ 【甚箭】_【夹岸 _ 【寒树】_ 【负势】_ 【竞上】_ 【直指】_ 【成韵】_【绝】_【鸢 ( )飞戾( )天者】_ 【戾】_ 【息心】_ 【经纶】_ 【窥】_ 【犹】_ 【交映】_二、课文阅读探究。 1表明富春山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全貌)的句子是什么。 2既写出江流宛转,小舟随波逐流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的句子是什么。 3总写所感,统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 4作者是怎样表现“奇山”的。 5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这句话对写“奇山异水”有什么作用。 6结尾“横柯上蔽 4、省略的成分):(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 因以为( )号焉。 (2)倒装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_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_(3)重点句子翻译: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_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_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_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_三、课文阅读探究。 1五柳先生三大爱好是指什么。 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2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3文中最能突出五柳先生安于贫困,乐观豁达性格的句子是哪句。 4 “不求甚解”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5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中的“志”是什么。 6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 、 “葛天氏之民” ,表达 6、 安( )求其能千里也 策( )之不以其道( ) 食( )之不能尽( )其材( ) 鸣之而不能通( )其意 执策( )而临( )之 其( )真无马邪( ) 其( )真不知( )马也(三)字音袛( ) 骈( ) 枥( ) 粟( ) 一食( ) 食( )马者 而食( )也 外见( )二、课文阅读探究1表明论证前提的句子是:_。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2从各段看,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3本文的中心句(或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_。 4第 1 段写伯乐不常有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5说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文中“伯乐 7、” 、 “千里马” 、 “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这是什么写法。 7本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作者表达了什么期望。 8你如果是千里马该怎样做。 是“食马者”该怎样做。 9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一、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 1 节选自_。 作者_,字景濂,号潜溪,_朝人。 2 序,一种文体,有_、_两种。 本文是_,有临别赠言的性质。 (二)文言词语1 古今异义【走】古义:_。 今义:_。 【汤】古义:_。 今义:_。 【再】古义:_。 今义:_。 2通假字【支】通“_” , _。 【被】通“_” , _。 4词类活用:【腰】_。 5常规词语(解释“【】 ”中的词语意思, 8、在“() ”中给前一个字注音)。 【致】_。 【假借】_。 【手自】_。 【笔】_。 【逾( ) 约】_。 【以是】_。 【既】_。 【加冠】_。 【益】_。 【道】_。 【患】_。 【硕师】_。 【游】_。 【趋】_。 【德隆望尊】_。 【稍降辞色】_。 【援疑质理】_。 【或】_。 【色】_。 【至】_。 【复】_。 【俟(】_。 【卒】_。 【沃灌】_。 【衾】_。 【拥】_。 【逆旅】_。 【容臭( ) 】_。 【烨( )然】_。 【缊( )袍敝衣】_。 【以】_。 【口体之奉】_。 【盖】_。 二、阅读探究1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在年轻时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的。 最新学习考试资料试卷件及海量 10、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同时也有暗示友人早日脱离官场,归隐田园之意。 有这样的“奇山异水” ,必然有人的足迹,有人的触景之情,这句是游览者自然生发的感情。 同时这句又是侧面着笔,通过衬托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突出了“奇山异水”。 6不多余。 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 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彩。 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 全文犹如作者放出的千里之线,这里又收回手中,承接文章开头四句,清幽淡雅,余音缭绕。 五柳先生传1好读书; 性嗜酒; 常著文章自娱。 平和、旷达的性格。 2淡泊名利,率真自然,坚守节操,不随流俗,安贫乐道的隐士。 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