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上《幼时记趣》知识导学内容摘要:
2、胡为。 恣。 藐。 小、视。 邈 远。 远。 庞。 然大物。 宠 爱、偏爱。 物、幸。 积累成语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明,眼力。 察,看清。 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风声鹤唳:前秦苻坚领兵进攻东晋,大败而逃,溃兵听到风声和鹤叫,都疑心是追兵(见于晋书谢玄传)。 形容惊慌疑惧。 文学常识沈复,生于 1763 年,卒年不详。 字三白。 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 清代散文家。 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 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今存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卷,卷五中山记历、卷六养生记道已逸。 作者在浮生六记中记叙了夫妻 4、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眼力。 察,看清。 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开头这一句形容目光敏锐,既不怕强烈阳光的刺激,又能观察入微,连极细小的东西也能看得清楚。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 藐小:微小。 藐、小、微都是小的意思,句中“藐小”修饰“微物”。 其:代词,相当于“它的”。 纹理:泛指花纹。 物体上的花纹本来就不易辨认,如果物体极其细小,就更难看清楚。 必:副词,一定。 “必细察”,强调了对观察的特别爱好和观察的仔细。 故时有物外之趣。 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二、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夏天蚊群的飞鸣声像雷声 5、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私:私下,这里是“自己”的意思。 拟:比。 舞空:即舞于空,介词“于”省略。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中想像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之: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所向:名词性短语,指想像的景象。 则:连词,那么。 或:连词,或者。 果然:副词,真的,果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 开头一段,总叙“物外之趣”。 这一部分叙述了作者幼时眼力很强,又十分爱好观察,因而时常获得与众不同的乐趣。 这就自然引出下文对 “物外之趣” 的具体分述。 以下几段,具体记述各种“物外之趣”。 第 2 段,写观蚊 7、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使它冲着烟雾飞叫,(把这种情景)当做青云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素:本是白色的生绢,引申指白色的。 徐喷以烟:即以烟徐喷之。 宾语“之”省略,介宾短语“以烟”置于“喷”后。 其:代蚊子。 作观:即“当看”。 怡然:喜悦的样子。 然,助词,作词尾,可以作“的样子”讲。 称快:喊痛快。 称,说,声称,这里是喊、叫的意思。 三、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于:在 8、。 丛杂:多而杂乱。 其:代词,相当于“自己的”。 使与台齐:就是使之与台齐,宾语“之”代身子,省略。 齐,这里是一样高的意思。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洼的地方看成沟谷,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以为”是固定结构。 “以”是介词,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为”的状语,相当于“把当做”。 神游:这里指在想像中游历。 其:代想像中的山林。 自得:自己感到得意或安闲舒适。 四、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 9、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果如鹤唳云端”了。 这一“幼趣”表现了作者儿时的哪些特点。 善于想像与联想。 这里作者不是单凭视觉去接触画面,而是心有所向,凭借主观想像去感受画面。 当然这种主观想像是合理的,因为蚊与鹤有形似声似之处。 正由于这种想像是合乎情理的,所以作者能够进入一种观察自如的神奇、美妙的境界。 第 3 段,写神游山林之趣,是奇特想像之三。 第一句交代了哪些内容呢。 交代了观察的地点、身体的姿势、观察的角度。 “目”“视”前分别以“定”“细”二字来修饰,强调了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而注意力是心与目并用的。 本段写神游山林的乐 10、趣突出了幼时的哪些心理特点。 表现了幼儿视小为大、喜欢想像的特点。 作者由丛草、虫蚁、土砾联想到自然山林、野兽的美景,进入了心旷神怡之境,丰富了美的感受,获得移情入境、小中见大、微中见奇的欣赏效果。 当然,这种想像和乐趣与作者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是密切相关的。 缺乏知识和生活,也就无从想像,自然也就没有神游的感受。 第 4 段,写哈蟆吞虫、自己驱赶哈蟆的情景。 第一句描写哈蟆扑来的情状。 “拔山倒树”与“丛草为林”“土砾凸者为邱”相照应。 描写蛤蟆扑来时的情状用了哪些词语。 用“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形容来势猛,力气大,绘声绘色,活灵活现。 这里视小为大,大词小用,着力表现幼时所见蛤蟆捕捉小虫的情最新学习考试资料 12、唉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方:正。 出神:精神过度集中而有点发呆。 神定:心神安定。 驱之别院:即驱之于别院,介词“于”省略。 状。 鞭打蛤蟆,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年幼时怎样的性格。 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 综上所述,本文生动地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三、深入探究1试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明确:这篇文章总的看来脉络清楚,结构严谨,可谓左右逢源、滴水不漏。 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使文章前后呼应,脉络清楚,结构严谨。 正因为“明察秋毫”,能细察藐小之物的 13、“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这是总述,是面上的记述。 正因为“明察秋毫”,所以能观蚊或鹤,能“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为丘壑,能视蛤蟆为“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样用三个典型事例分述了“物外之趣”,从点上具体记述了幼时的趣事。 本文的详略安排的也比较完美。 从全篇来看,开头总说“物外之趣”,文字简洁。 主体部分写得详尽具体,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突出了“记趣”这一中心。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并学习的。 2平时作文时老师经常强调“要细心观察、善于联想、想像”,可是同学们总感觉无处下手。 试分析本文中作者的观察与想像,总结其规律。 明确:本文充分显示了作者观察细致,想像奇特的特点。 15、既朴素自然,又生动形象,同时还符合幼童的心理特点,请你找出几个例子欣赏一下。 明确:例子很多,比如:“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吐”“吞”两个动词,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极为生动传神。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里连用“捉”“鞭”“驱”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把少儿鲜明的爱憎观念表现的十分到位。 另外,有些词语用得也很准确。 如“冲烟飞鸣”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鹤唳云端”的“唳”字,仿佛使人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 “拔山倒树”,形容蛤蟆扑来的气势和力量,虽然在成人看来有违事理,但以儿童的眼光看却是自然、贴切,所以真实、生动,使人如见如闻。 4用口头作文的形式,给你的同学或家长说说你童年生活中的一些趣事。 课外拓展重刊浮生六记序俞平伯重印浮生六记的因缘,容我略说。 幼年在苏州,曾读过此书,当时只觉得可爱而已。 自移家北去后,不但诵读时的残趣久荡为云烟,即书的名字也难省忆。 去秋在上海,与颉刚、伯祥两君结邻,偶然谈起此书,我始茫茫然若有所领会。 颉刚的雁来红丛报本,伯祥的独悟庵丛钞本,都被我借来了。 既有这么一段前因,自然重读时更有滋味。 且这书确。苏教版七上《幼时记趣》知识导学
相关推荐
沿途的山水色,沙洲繁华,写桐君山微荡的月色灯光写严子陵钓台的孤静荒颓。 作者借山水,历史,事物的描述,透露出身于动荡年代的一缕忧思,宣泄了 满腔郁积的愤慨。 作品中抒情倾向的基调 ——“感伤 ”。 三、课文内容简介: 11 四、分析课文内容: 一、交代了钓台游览的原因。 二、写作者夜访桐君山。 写了桐君山的四周 描述了夜渡的遭遇,用简练的文字勾画了善良的少妇和辛劳的船家的形象。
柔石的回忆多处围绕这个“迂”字展开。 “迂”,一般说来并非褒义,所以很值得研究探讨,深入领会。 柔石的“迂”有多重含义。 概括地说,一是自己认准的路,明知吃亏也要走到底;二是跟女性一同走路,过分拘谨;三是不知人心险恶,总以为人们都是好的 在革命文学的道路上,柔石的“迂”,又表现为知难而进的奋斗精神。 一旦决定改变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他就不惜放弃熟悉的一套,不怕从头学起,不知困难为何物。
3、在邻家。 ”这是王驾写的雨晴 ,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这样改的原因应是:王安石除了易“蝴”为“蜂” ,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 ,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5文学常识填空。 (1)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 一生郁郁不得志。 有李义山诗集 ,著名诗作有无题 、
一主题显得悠扬而且明亮 、 清澈。 第三乐章 , 快板 , 乡村欢乐的集会 , 诙谐曲。 这个乐章的主题是如牧笛风格的旋律 , 单纯活泼 , 表现了欢笑的乡民来自四面八方 , 并跳起了快乐的舞蹈。 第四乐章 , 快板 , 暴风雨。 这一乐章中 , 雷雨由远而近 , 狂风骤起 、 雷电交加 、 大雨倾盆 , 整个大自然笼罩在恐怖的气氛中。 第五乐章 , 小快板 , 牧歌 ,
) 第一曲 音乐特点 意象 表现手法 悲凉、伤感 排遣孤寂 打动“惨将别”“不成欢”的主客 (忘归、不发) 萧瑟、凄凉的景物 以人衬声 以景托声 写琵琶声的作用是什么。 是怎么写的。 作用: 引出琵琶女,开启下文; 激发诗人好奇感,为下文诗人的 “ 邀见 ” 做铺垫, 写出了主客由 “ 悲 ” 而 “ 喜 ” 的心情; 方法 : (以人衬声、以景托声) 间接描写、虚写 悲凉、伤感 第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