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第7单元相关读物童心说内容摘要:

农 叙《西厢》, 末语 云: “ 知 者龙洞山农在给《西厢记》所作序言的结尾处说: “ 聪明的人 勿 谓 我 尚 有童心可也。 ” 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不要认为我还保持有童心就行了。 ” 所谓童心,就是真心,若是 以 童心为不可, 是 以 真心为不可也。 认为童心是不可保留的,那就是认为真心是不可保留的了。 夫童心者, 绝 假 纯 真, 最所谓童心,就是没有一点虚假,纯粹是真实的,是人的意念在最 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 失 却童心,便 失却 真心;失却初发起时的本心。 如果失去了童心,就是失去了真心;失去了 真心, 便失却 真 人。 人 而 非 真,真心,那也就失去了本真的自我。 人如果失去了本真的自我, 全 不复有 初 矣。 那么一切也就都不再有本初的状态了。  龙洞山农: 泰州学派的学者焦 竑 的别 号。 一说,泰州学 派的学者颜山农的别号。 叙: 同 “ 序 ” ,作序。 《西厢》: 指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 绝假纯真: 没有一点儿虚假,纯粹是 真实的。 真人: 还未失去童心,而保持本真之心的人。 不复有初矣: 初,儿童时的纯真。 童子者,人之初也; 童心者,心之初也。 童子,是人最初的本真状态;童心,是人心最初的本真状态。 夫心之初, 曷 可失 也。 然童心胡然而人心最初的本真状态,如何会失却了呢。 童心为什 么会 遽 失 也。 盖 方 其始也, 有 闻 见很快丧失呢。 大概是因为,人开始懂事的时候,一些所见所闻 从 耳目 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 而童心 失。 就会从耳目中灌入,成为他内心的主宰,这样童心就丧失了。 其长也, 有道理从闻见而入,随着年龄的增长,又从所见所闻中了解到一些道理,  这些道理  而以为主于其内 而童心 失。 其久也, 道理又成为他内心的主宰,这样童心就丧失了。 天长日久,懂得的道理、 闻见 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 日以益广,于是所见所闻逐渐增多,认识到的、感觉到的范围也一天比一天逐渐宽广,于是 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 而 务欲以扬 之 而童心又知道有美名的好处,并且一定要来张扬自己的美名,这样童心 失。 知 不美之 名之可丑也, 而 务 欲以掩 之便丧失了。 知道不好的名声是可憎恨的,便一定要去遮掩它, 而 童心 失。 夫 道理 闻 见,皆 自多读书这样童心便丧失了。 所谓的道理和所闻所见,都是从多 读书、 识义理而来也。 古 之圣人, 曷尝不读书哉。 然识义理才得来的。 古代的圣人,  他们  何尝不读书呢。 但是, 纵 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 多读书,亦 以即便  他们  不读书,童心本来就在;即便  他们  多读书,也是以此 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 反以 多读书 识义理保护童心,不使它丧失,这和现在的学者们因为多读书、多识义理, 而反 障 之也。 夫 学者既 以 多读书反而却蒙蔽了童心是不一样的。 现在的学者既然因为多读书、 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 用多著书 立言以障学人为耶。 识义理蒙蔽了童心,圣人又为什么用多写书多立言来蒙蔽学者呢。 童心 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童心一旦遭到蒙蔽,那么说话,则言不由衷; 参与政事,就 政事无根柢; 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非内含政事没有根基;写文章,就词不达意。  其为人  并不内在地 以章美也,非 笃实 生辉光也, 欲求具有美德, 也不是因为内心诚实而产生光辉,  那么  要他说出 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 所以者何。 以 童心既一句有德之言,最终也不能。 为什么呢。 因为他的童心已经遭到 障, 而以从外入者 闻 见 道理为之心也。 蒙蔽,反而以从外界接触的所见所闻和道理为其心了。  胡然:为什 么。 以为主于其内: 在内心中把它当做主人,意思是从外边 ( 耳目 ) 进入的闻见,成了他内心的主宰。 扬之: 张扬自己的 美名。 丑: 厌恶,憎恨。 障: 蒙蔽。 章美: 美好。 笃实: 诚实。 夫既 以 闻见 道理为心矣,则 所 言 者既然人的心被外界的闻见和道理所主导,那么  他  所说出的话 皆 闻见道理之 言,非 童心自出之言也。 都是根据闻见道理而来的,并非出自童心的衷心之语。 这样, 言 虽 工,于我 何 与。 岂 非以假人言所说的话即使很美,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难道不是假人言 假言,而事 假事,文假文乎。 盖 其 人 既 假,说假话,做假事, 写假文章吗。 大概他这个人已经不是本真的人了, 则 无所 不假矣。 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那么他的所作所为就一切都是假的了。 这样,与假人说假话, 则假人喜; 以假事 与假人道,则假人 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假人很高兴;把假事情告诉假人,假人也很高兴;与假人谈假文章, 则假人 喜。 无所 不 假, 则 无所 不喜,假人也很高兴。 没有什么不是假的,那么也就没有什么不高兴的, 满场 是假, 矮人 何 辩也。 然则满场都是假把戏,那普通的庸人又怎么能分辨得出来呢。 既然这样, 虽 有天下之至 文,其湮灭于假人 而 不 尽 见于后世者,那么即使有天下最好的文章,它被假人所埋没而不为后世所看到的, 又 岂 少 哉。 何也。 天下之至文, 未有不 出 于难道还少吗。 这是什么原因呢。 天下最好的文章,没有不是出于 童心焉者也。 苟童心常存,则 道理 不 行,童心的。 如果童心长存,那么一般俗 儒所讲的道理就不会流行, 闻 见 不立, 无 时 不 文, 无 人虚假的见识也不会成立,没有一个时代没有文章,没有人 不 文, 无 一样创制体格 文字而非 文者。 不会写文章,没有任何创新体裁的文章不能称作文章。 诗 何必 古选, 文 何 必先秦。 降而诗不一定选古代的读,文章不一定是先秦的就好。 接着下来 为六朝, 变而为近体, 又变而为传奇,变是六朝的绮丽的文体,演变为近体诗,又演变为传奇,演变 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为院本、杂剧,以及《西厢记》《水浒传》,甚至如今的应试八股文, 皆 古今 至文,不可得而时势 先后 论也。 都是古今的好文章,而不能以时代的先后来评价文章的好坏。 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由此我感到有童心自然能成文,还说什么六经,说什么 《语》《孟》乎。 《论语》《孟子》呢。  于 我何与: 与我有什么关系。 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 矮人,指的是那些见识少, 没有鉴别力,惯于随声附和的人。 辩,通 “ 辨 ”。 体格: 指文章体裁。 降而为六朝: 接着下来是六朝的绮丽文体。 降,以下。 六朝,指的是以建康为首都的六个朝代:三国的吴、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 近体: 即近体诗,发端于六朝,讲究格律,到唐代形成了完整的诗歌体裁,与古体诗相对而言。 传奇: 唐代的传奇小说。 院本: 金代 “ 行院 ” 演剧所用的脚本。 杂剧: 指元杂剧。 举子业: 明代科举应试所写的八股文。 举子,指科举时代应试的士子。 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 也: 不能以时代的先后评价文章的好坏。 自文: 自然成文。 夫六经、《语》、《孟》, 非其史官过为六经、《论语》、《孟子》这些经典所记载的,不是史官过分 褒崇之词,则其臣子 极为赞美之语。 又不然,则其 迂阔褒扬的话,就是臣子们极力赞美的话。 再不然,就是他们迂腐的 门徒、懵懂 弟子,记忆 师 说, 有头无尾,得后门徒、糊里糊涂的弟子们,回忆老师所讲过的,有头无尾,得后 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 后 学 不 察,漏前,随其所见,记载下来的。 后来的学者没有认清这一点, 便谓 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 目之为经矣,便说  这些经典都是  出自圣人之口,一定要  把它们  视为经典, 孰知 其 大半 非圣人之言乎。 纵谁知这些经典当中竟有大半不是圣人所说的。 即使它们真的 出自圣人,要亦 有 为 而发, 不过出自圣人,那也一定是圣人为了一定目标而发的,  其目的  不过 因病发药 , 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 云耳。 是对症下药,随时处置,来挽救这些糊涂弟子、迂腐门徒们罢了。 药 医 假病,方难 定执, 是岂用药来医治假病,很难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药方,而经典难道 可遽以为万世 之论乎。 然则 六经、《语》、就可认为是万世不变的定论吗。 既然这样,那么六经、《论语》 《孟》, 乃道学 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孟子》,实际上是道学家们的借口,是假人聚集的地方而已, 断断 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 明矣。 呜呼。 它们绝对不是发自童心的真理,这一点是很明确的。 呜呼。 吾又 安得 真正大圣人 童心未曾失者, 而与之我又在哪里能够找到没有失却童心的真正的圣人,并与他们 一言 文哉。 谈论一下文章呢。  迂阔: 迂腐,不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