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你心中独特的“哈姆莱特”内容摘要:

2、,戏剧技巧的高妙绝伦,但高中语文教学并不是纯粹的学术研究,单从所选取的这一段莎剧经典,尚不足以使中学生初探莎剧艺术殿堂的辉煌。 人们还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每一个读者的眼中却只有一个哈姆莱特。 这就是说,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创造自己心中的那个哈姆莱特,这是一个问题。 应该指出的是,这里说的“哈姆莱特”已经不是作为主人公的“哈姆莱特”,而是指包括主人公“哈姆莱特”的所有针对文本进行的一切个性化解读的成果。 许多长篇文学名著在中学课本里不得已只能节选,尽管节选的都是最精彩的部分,一般意义上也可以“管中窥豹”,毕竟不是全豹。 弄清楚以上情况,再看董一菲老师的教学实录,有关外国文学长篇名著教学的问 3、题,就迎刃而解了。 我以为这节实录有以下几个突出的地方值得借鉴:一、教学设计的起点:基于学生学的教,而不是基于教师教的学。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扮演恰当的角色,如何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这是一个困扰语文教学的问题。 如果教师自己不是一个语文学习者,没有自己独特的语文学习经验,那么所从事的教学活动只能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这是因为就语文学科而言,没有亲身经历的间接经验往往不足以唤起学习者的兴趣。 董老师所作的,就是在自己先行进入文本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也亲自走进文本,作为一名获得文本阅读直接经验的个体。 这一点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文学文本的解读,语文教师往往乐于把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放到重要位置,但是这堂 4、课虽然也涉及到这个问题,却并没有放到最重要的位置,这是为什么。 关于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向来争议很大,有人认为哈姆莱特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是一位犹豫王子,延宕王子,也有人认为哈姆莱特的忧郁与延宕正是哈姆莱特的伟大之处,正是由于他的深思熟虑,才使得真相大白于天下,才使得奸王的嘴脸昭然若揭,哈姆莱特是一位睿智的王子,果断的王子,是人文主义思想家和先驱者。 尽管笔者认为后一种观点更符合莎翁创作的意图,也更为准确地把握了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 但是,从笔者的专业着眼所得出的结论,就一定要教师用自己的话语说出来才算深刻吗。 我们看到,以上所列的观点,学生们都有涉及,虽然有的只是一句话,透露出来的是大量的文 6、读课文,董老师采取课前自读全剧的措施,在课堂请学生复述情节。 第一组同学对情节的叙述语言十分简洁,并能够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情节比较,认定本课在情节上的独特性。 这一点看似简单,实则很不简单,这要求学生有相当的课外阅读支撑,可见教师平时在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上作了大量工作,而读书,是语文学习之本。 我们经常在课堂看到这样一种情况,面对长篇节选的文学作品,就是自己也未必通读了原著(没那习惯),当然不可能要求学生通读原著(说学生没有时间、没有读书习惯),课堂上就某个字眼扣起来没完没了,其实只要读了原著,那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 可见,教师的读书厚度,是使学生达到解读高度的物质基础。 我们可以设想,课前通读全剧并归 7、纳情节这个课堂教学的起点,需要的时间至少要两三节课;如果没有规定这个起点,课文至少需要三四课时。 目前语文教师叫苦的一种声音就是课时严重不足,于是延长教学时间,晚课也讲教材,用自身疲劳造成学生的疲劳,于是师生共同疲劳,学生被你疲劳三年走人,你还得转圈疲劳下去。 究其原因,不就是你不肯引导学生课前用二三节课的时间阅读原著,只在课堂用三四节的时间阅读“节选部分”吗。 三年一圈下来,你的学生习惯听命于你的伪“话语霸权”(真有“话语霸权”倒好了),你因为不读书于是剥夺了他读原著的权利,你只会用一只眼睛“管中窥豹”,你的学生也像你最后变成“独眼龙”。 你看董老师的学生画出的那张关系图,如果是第一次,恐怕两三节课 8、的时间也未必够用。 话又说回来,如果在你上课前人家就画出了这样的图,上不上你的语文课又如何呢。 我相信,董老师的语文课堂是充满精神享受的课堂,充满灵性的课堂。 学生的心灵在这里能够舒展开充满创造力的翅膀翱翔。 从这个意义上讲,董老师引导学生超越哈姆莱特这节课,翱翔在文学的殿堂,翱翔在语文的殿堂,师生都创造了属于自己又属于大家的那个独特的“哈姆莱特”。 这是合乎语文学习规律的教学起点的设定带来的,其价值在于启迪语文教师研究语文学习规律,学会设定教学的起点。 三、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习行为的转变收到良好的效果。 前面提到教师叫苦的课时不足,就新课程而言,其倡导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特别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10、素多边互动的复合活动过程,而且特别强调生生互动的重要性,因而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与角色较传统教学发生了重大变化。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主体的姿态带着探究的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以尝试发现、实践体验、独立探究、合作讨论等形式探索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积极学习的过程。 自主学习指向学习主体的个人行为,合作学习指向学习主体之间的行为,这两者在学习主体的学习行为上是相对的;探究学习则是既包括个体的学习行为,又包括个体之间的学习行为,以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重要的组织形式。 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11、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学习方式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创造性特点。 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首先要确保教学有效果,促进学生习得确定的知识和能力。 由于规定了恰当的起点,从这一课看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了解了剧情、人物性格和创作风格方面的常识性知识,但这是长期学习的积累(习惯、方法的积累),相关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不知不觉(其实实在教师有意识指导)中形成。 学生对作品语言的分析、对戏剧结构的分析都说明这一点。 其次要有效果,也就是花最少的时间达到这些目标。 我们看到,在一般情况下可能要三四课时才能完成的任务董老师的课堂一节课就完成了,虽然学生的投入时间可能超过三四节课,可关键是学生能够在这种指导下获得学 12、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在语文学习上的收获大于一节课,甚至三四节课,因为他们自己动了起来,这才是一切的关键,把这样一节课动态地开展,自然超过通常的静态传授知识。 再次是有吸引力,就是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这当然要在“亲其师而信其道”前提下,从这一节课不足以完全展示。 但学生的四个小组中有 20 多人次发言,都有条理、有见解,俨然是一位专业的研究者,表明学生是愿意同董老师共同学习的;这样一次课当然不是唯一的一次,肯定是在不解的努力后才有的效果。 一节课能有如此鲜明的特点,说明董老师是一位懂得语文学习规律的人,一位有着深厚的学养和澎湃激情的优秀教师。 然而,作为 14、直延伸到现在,真是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说不尽的哈姆莱特。 课本中的哈姆莱特是全剧的第五幕第二场,是结尾部分。 我们已经布置了预习题目,请各小组围绕哈姆莱特的主要情节、姆莱特和奥斯里克对话的语言特色以及哈姆莱特形象等四个话题查找资料,现在我们共享学习成果。 师:下面请第一组同学来谈。 生 1:哈姆莱特的主要情节,一句话,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复仇的故事。 师:仇人是谁,为什么复仇。 生 1:仇人是他的叔父,克劳狄斯。 因为他杀了自己的哥哥也就是哈姆莱特的父王,娶了自己的嫂子也就是王后,篡夺了本应是哈姆莱特的王位。 师:表达很准确。 这个复仇的故事写得很饱满,情节饱满,人物饱满,阅读的时候感觉到了吗。 生 2:首先人物 15、关系错综复杂,人物之间纠缠不清。 王子的仇人在血缘关系上是父亲的弟弟,也就是他的亲叔叔;在感情上,仇人又是最热爱的母亲的现任丈夫。 这种复杂纠缠的关系使得简单的爱、恨不再简单,使单纯的复仇变得有几分投鼠忌器,欲罢不能了。 生 3:我们知道许多复仇故事,像干将莫邪赵氏孤儿基督山恩仇记呼啸山庄,而在心灵的震撼上,和莎翁哈姆莱特相比都显得很逊色。 生 4: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是复线结构,哈姆莱特和奥菲莉娅的爱情故事是这部戏剧最美丽、最纯粹、最忧伤、最温柔的部分。 师:是呵,同学们谈到这部戏剧错综交织的“爱”与“恨”,谈到哈姆莱特复杂的内心世界,非常好。 戏剧的情节,是由戏剧冲突推动的,而戏剧冲突更多的来源于人的内 16、心世界,我们继续来探讨哈姆莱特的情节。 谁还有补充。 生 5:不仅哈姆莱特的内心充满爱与恨的纠缠,奥菲莉娅也被爱与恨缠绕得痛不欲生,她深爱着哈姆莱特,而哈姆雷特却是她的杀父仇人,她只有疯狂,只有死去。 生 6:我补充一下,象征奥菲莉娅的花环,歌声,流水,死亡都太美了,这个纯情少女的死亡象征了美的毁灭,令人心痛。 生 5:我觉得哈姆莱特复仇的故事,因为有了奥菲莉娅,因为这份爱与伤,显得更加饱满,更丰富,更立体,更令人低徊不已。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经典永远是直指心灵的。 中国的古典文学更重表层的结构,以情节的迭宕取胜;而莎士比亚的戏剧更长于表现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使灵魂显现更多层面的变化。 同学们可以继续围绕戏剧情节的复线以及人物的复杂的“爱”与“恨”来思考。 生 5:我认为哈姆莱特的几个主要人物都备受“爱”与“恨”的煎熬,他们都有着丰富的痛苦,他们的内心都充满了渴望与挣扎,以剧中的头号反面人物克劳狄斯为例,他也不是用简单的“恶”就可能解释清楚的,他爱哈姆莱特的母亲王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