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友谊》课堂实录(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内容摘要:
2、师:你认为你们两人的友谊是不是伟大。 (众笑)生:不是。 师:(问吕昆)你认为你们俩的友谊是不是伟大的。 吕昆:是。 (众笑)师:为什么。 吕昆:(众笑)师:说不出来了,你说你和吕昆的友谊不是伟大的,为什么。 (此生列举了平常的很多例子,来说明还不够伟大的程度)师:我非常赞赏这位同学的坦率,请坐,是不是伟大的,一会儿再说。 起码我认为他们俩的友谊是不错的,是吗。 生:是。 师:他俩不但有东西一起吃,走路一块走,而且还互相帮助,一块学习,这种友谊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不是伟大的,一会上完课再告诉我,好不好。 这篇课文讲的是伟大的友谊,你们知道是谁和谁的事。 大家一起说,第一个。 生:马克思。 师:对了。 第二个。 生:恩格斯。 4、师:不读还不行,今后的学习中还有好多这样的文章。 怎么样把枯燥的文章读出兴趣来,这也是我们这堂课要学的。 你们说好不好。 生:好。 师:如果学会了,不但描写景色的我们爱读,抒发感情的爱读,就是非常枯燥的文章我们也爱读了,你们说有好处没有。 生:有。 师:那就注意听,我先告诉大家,这篇文章所以读起来有点枯燥,原因就是我刚才说的,没有生动有趣的故事,也没有丰富的情感抒发,它主要采用这种手法, (板书“叙述” )什么方法。 生:叙述。 师:什么叫叙述呢。 就是把事情原原本本地说出来,作者在叙述中用了两种不同的叙述法,第一种(在板书“叙述”下写“概括介绍” )是“概括介绍” ,什么是“概括介绍”。 就是说这个事说得很简单 5、,很概括地三言两语说完了,但包容的内容却不少,时间跨度也很大。 另外还有一种和它相反的方法。 (在板书“概括介绍”下写“具体描述” )是什么方法。 生:具体描述。 师:这种具体描述的方法与第一种“概括介绍”比起来就显得详细多了,怎么来的,怎么去的都要说一说,而且还要举几个例子让你更加明白。 这就叫“具体描述” ,课文里不同的自然段用了不同的两种方法。 你们愿意不愿意区别这两种方法。 生:愿意。 师:愿意就打开书,完成课堂上的第一件工作:你把课文各个自然段再浏览一下,什么叫浏览呢。 就是速读,不要一字一句的,各个段大概看一看,课文上的自然段哪些是用“概括介绍”的方法来写的,就在那一段前加一个小三角用来标记,那么 6、没画三角的就是“具体描述”了,明白吗。 现在开始。 (学生各自读课文)师:有的自然段是三行,就是概括介绍,有的段也是三行,却不是概括介绍,怎么区别。 还得看内容,有的写得内容面很窄,用的字数也不多,那不算;有的写得面很宽,就是刚才说的,包容的内容不少,也许时间跨度还很大,字数却很少,那叫什么。 生:概括介绍。 师:现在继续。 (学生继续自读,老师在行间巡视,间或进行指导)好,注意,谁能说一下你第一个发现是“概括介绍”的是哪段。 生:是第一自然段。 师:谁也找到这一段了。 (很多同学举手)好,不错,放下手。 我现在请你读一下第一自然段。 大家注意听,第一段在遣词造句上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看你能不能听出来。 (生读第 8、来的。 实际上我告诉你们吧,他并没有读出来,所以你们不知道这一段的明显特点是什么。 (指一学生)你再把这一段读一读,把你想到的特点用语气表现出来。 (学生再读课文)生:这“共同“两字写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友谊的深度。 师:怎么共同两字就有深度了。 我还是问你,你怎么听出来的。 生:他朗读时把“共同”读得特别重。 师:你从他读书中听出了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五个,这一段里总共有五个“共同”。 :在一段里共有三行字,却连续用了五个“共同” ,这算不算非常明显的特点。 生:算。 师:这位作家肚里没词儿,就有一个“共同” (众笑)老来回重复,是吗。 生:不是。 师:那是怎么回事。 他连续用了五个“共同” ,使你感觉怎么样。 9、生:使我感觉他们是非常好的朋友,他们在一块儿吃,一块儿住,一块儿工作。 师:对不对。 生:对。 师:她刚才解释了, “共同”就是在一块儿,干什么事都在一块儿,究竟他们在一起干什么事呢。 你读读第一个“共同”。 生:“他们共同研究学问。 ”师:研究什么学问。 语文数学吗。 生:不是,是研究马克思的学问。 师:马克思的学问就是马克思主义了,那是革命的学问,也就是说,他们在一起研究革命,对吗。 生:对。 师:你再读第二个共同。 生:“共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 ”师:领导革命,再读第三个。 生:“共同办报、编杂志。 ”师:办报编杂志是干什么。 生:搞宣传。 师:对,宣传革命,再读第四和第五个共同。 生:“共同起草文件,著名的共产党 11、 ,就充分地理解了全文的第一句话,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什么呀。 生:好朋友。 师:不但知道他们是好朋友,而且是具有伟大友谊的好朋友,懂了没有。 生:懂了。 师:这一段你们是怎么学会的。 抓住什么。 生:抓住“共同”这个词学会的。 师:“共同”在这一段里是个什么。 这个词是这一段的特点,所以我们是怎么学会的呢。 (板书“抓特点” )生:抓特点。 师:我们是用这种方法学会的。 我们没有费多大力气去理解全段的内容,只要把它的特点抓住了,了解这个特点,那全段的内容也就明白了。 这一段我们运用“抓特点”的方法,把握了全段的中心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 (板书“好朋友” )学得不错,现在我们再回到刚才的问题,在课文中出现的第二个 12、“概括介绍”的段落是哪一段。 生:第四自然段。 师:说得对。 第四自然段也是“概括介绍” ,但这一段就不能再用“抓特点”的方法来学了。 (在板书“抓特点”下写“抓要点” )要抓什么。 生:抓要点。 师:要通过抓要点来学,下面我请这位同学把这一段读一下,她读的时候,大家不管这段写了多少话,只看它写了几个要点,几个主要内容,把它一抓住,这一段就全明白了,好,开始读。 (此生读第四自然段)师:读得不错,谁抓住了几个要点。 生: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 师:这就是要点了。 没抓住。 (指另一同学)你抓住了几个要点。 生:我抓住了两个。 师:那你用先总后分的方法说一下。 生:我抓住了两个要点。 第一个是恩格斯在生活上 14、师:“更重要的是” ,这几个字这么明显你没抓住,说明你读文细不细。 生:不细。 师:对了,还得细读,才能明白。 他说的一个生活上,然后紧跟着说“更重要的是”在事业上怎么怎么,可见“事业”是作者要说的重点,是不是。 生:是。 师:到这儿呢,我想捎带讲一个问题, “生活”和“事业”这一段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生:过渡作用。 师:过渡作用是什么作用。 生: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这么说,在这一段(指第四自然段)的前面,像第二、第三自然段说的都是生活上的事,对不对。 生:对。 师:那在后面第五段以后说的都是事业上的事,是不是。 生:是。 师:那么,我们把前面各段写生活的算作一个段落,后面各段写事业的算作一个段落,这第四自然段又 16、生:后面。 师:好,谁能读一读,体现后面的重要性。 (一学生读第四自然段)师:明显不明显。 生:不明显。 师:不太明显。 为什么呢。 因为前面起调太高了,后面再想高,上不去了。 那位男同学你来试一下。 (一男生起来读这段)师:他有所体现没有。 生:有。 师:但是读得太快,大家一起读一次好不好。 开始。 (学生一起读这段)师:很好,这就又告诉我们一个朗读的规律:凡是文章内容所强调的东西,就应该读得重一点。 刚才五个“共同”这个特点,就是强调干什么都在一起,所以五个“共同”读的时候就怎么样呢。 生:重一点。 师:重一点就对了,你这样有重点地一读,别人一听就明白了:“噢,这里是文章的重点。 ”是不是。 生:是。 师:好了,这个问题先讨论到这儿,再看看文章里还有没有“概括介绍”的段落。 (学生各自看书)师:谁还发现了。 生:是第六个段落。 师:第六个段落是“概括介绍”吗。 生:不是。 师:你读一读这段。 (此生读这一段)师:这一段的文字是不多,但是它的内容很多吗。 生:不是。 师:只不过他们分开了,后来每天通信。 虽然文字少,但是内容包含。《伟大的友谊》课堂实录(沪教版五年级上册)
相关推荐
里人性的善良 —— 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 小说是通过关注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来彰显主题的。 小说中的老人朴实憨厚善良,既不懂政治又不懂战争,他表现不出一丝对死亡的畏惧,并非他不害怕死亡,而是他根本不知道战争即将来临,这就表现了老人普通的人性的光辉,将作者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给世界带来灾难的非正义战争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赏情节 1 .开头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有什么作用。 [ 明确
自我献身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反差:勇士丹柯用自己熊熊燃烧的心为族人照亮前进的道路,甘愿牺牲自己,一心为公,最终让整个族人逃离敌人的追杀和森林中种种死亡的威胁,获得幸福;而他的族人却 从开始的感激到慢慢的不信任,再到怀疑、辱骂甚至要杀死他,最后竟恩将仇报,一个胆怯的族人一脚踩碎了丹柯的心 „„ 高尔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鲜明的对比与反衬,给我们塑造了一位舍己救人、一心为公
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 ”。 揭露宫廷显贵,歌颂民族英雄 课文《娜塔莎》选自《战争与和平》第二卷。 《战争与和平》以 1805 年开始的争夺欧洲战争和 1812 年的俄法战争为主线,揭露俄国首都彼得堡以伐西里为代表的宫廷显贵和官僚贵族的贪婪与卑劣。 作品描写的年代跨度长达十多年,人物 500 多个,歌颂了民族的英雄品质和坚强性格 ,多方面反映了俄国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中各阶级的生活面貌。
半张纸,竟成了年轻房客弥足珍贵的纪念物。 他吻着这淡黄的小纸,实际上是吻着他的爱人和婴儿,是吻着逝去的生活。 半张纸给了他那么多的人生欢乐,给了他那么多精神慰藉,他不能抛弃它,不能忘却它,他要把它深藏在心底。 ( 3) 他将带着半张纸给他的人生启迪,去开拓新的人生之路。 正因为这一个原因,他才能在离开公寓时,不垂头丧气,不徘徊惆怅,而是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
2、明的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学习用代表性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知道什么是说明文吗。 它跟记叙文有什么差别呢。 我们学过了哪些说明文。 请一位同学回答。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地解释“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由茅以升创作的中国石拱桥,了解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了梁山英雄除暴安良、纪律严明,与群众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 赏情节 1 .为什么 “ 大闹忠义堂 ” 一节事情的来龙去脉由燕青道来。 [ 明确 ] 事情的来龙去脉由燕青道来,原因有二:其一,事情的原委,燕青能够娓娓道来,换作李逵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否则就不是粗鲁、性急的李逵了;其二,燕青的细稳更巧妙地衬托了李逵的粗鲁。 2 .有人说《李逵负荆》一节,具有环环紧扣、跌宕起伏的特点,请你简要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