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基本常识整理内容摘要:

2、结果。 3、人称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4、角度 直接(正面) 、间接(侧面)。 5、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6、段落层次。 7、中心思想。 8、描写对象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9、描写方法 外貌(肖像) 、语言(对话、独白) 、神态(神情) 、动作(行动) 、心理。 10、记叙线索 叙事线索、抒情线索。 11、剪裁 详写、略写。 阅读方法与技巧 (一)理解概念 1、表达方式 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渗透其中。 记叙 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描写 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抒情 3、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 说明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 议论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题。 2、记叙范围 主要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面貌。 3、记叙主题 主要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风尚、自然规律、人生哲理、社会本质意义。 (二)辨析要素、人称、角度、顺序、线索。 1、要素 通常在行文中直接找出或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归纳概括。 时间、地点 文中表示具体时空的词句。 人物 一般把握主人公的形象 5、,然后承接上文,再叙述正在发生的事件或事件的起因。 插叙 在顺叙事件的过程中,中间插入与正文事件密切相关的内容,对正文内容作出必要的补充。 4、线索 行文中,串联起各个事件或贯穿全文始终的事物或作者的情感。 物线 在文中多次提及或重复出现的事物。 情线 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及其变化。 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把握记叙文的中心要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 开头、结尾的文字往往能够点明文章的中心或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意义,从表达方式上看多是抒情和议论的句段。 另外,记叙文中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 这些过渡段绝大多数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 同时,过渡段往往既是对上文的 6、小结,点明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 归纳中心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注意题目的提示。 一般说题目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 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有密切的联系,甚至就是中心意思的高度浓缩。 (2)抓住重点语段。 文章的每一个段落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其中的重点段往往比较明确地揭示了中心。 这样的段落多在开头或结尾,也有的放在文章中间。 (3)注意议论、抒情等揭示中心的语句。 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在写人叙事中,作者往往要流露出喜怒哀乐的情感,要表明自己爱憎好恶的态度及情感,这种态度大多可从议论、抒情的语句中显示出来。 (4)有些文章要注意弄清时代背景。 对于那些内容较深,有时代距离 7、的文章,归纳中心时,要适当联系时代背景,弄清时代与人物或事件的关系后,才能正确归纳中心。 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按时间先后和情节发展变化划分。 这种情况常有提示性词语出现。 2、按叙述的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划分。 3、按材料的性质划分。 4、按作者的认识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 5、按人物活动划分。 写一个人的几个活动片断及写几个人物的文章,可用这种方法。 当然,有的记叙文的段落常常是以一种方式为主,同时还兼有另一种方式。 段意(层意) 归纳的几种方法:1、摘句法:即摘录这一段(层)中最能表现中心的语句。 ( 首括句、结尾句、中心句)2、缩句法:可将能表现段意 (层意 )的长句压缩成短句。 9、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衬托来歌颂(也有少数批判) 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往往采用象征手法,多有议论、抒情,且常为篇末点题。 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1)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2)这种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是以文中的哪类物的形象的描写作为载体的,这类物的形象的描写的何种特点;(3)想象、联想、象征写法的运用小说文体知识识记 一、识记、理解小说常识及方法运用 1、概念 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中心,叙述具体的故事情节为线索,描叙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为依托,揭示人物思想性格,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 2、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 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 10、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 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 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发展 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高潮 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结局 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自然环境 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 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描写中对于人物描写(包括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神态的描写) 的作用分析要侧重其表现出来的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而环境描写则要注意分析其对烘托人物和中心的作用。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常用来烘托人物心 12、作对象主要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和自然景观。 人物 主要通过对典型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表现作者真挚的感情。 事件 通过叙写具体生动的生活事件,深刻揭示生活意义、人生哲理,表现作者深挚的情感。 自然 通过细致描写自然景观,突出景物特点,揭示其内在规律和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人生理想或情感意志如何理解表现手法的作用。 象征 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衬托 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 13、,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 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寓理于事 叙述事件,揭示其中的内在哲理。 运用典故 借用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中的相关事实或词句,简练叙述内容,集中表现作者情感。 融情于事 把丰富的思想感情融会到具体事件的叙述中,使情感得以更充分的表露。 如何体会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社会、人生或自然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把握对象 即紧扣作者所采用的材料,包括人物、事件、自然景象等。 把握特点 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事件的内在意义、自然的特征规律等。 把握线索 叙事线索 事件的来龙去脉; 15、事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列数据 具体准确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打比方 把。 比作。 ,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特征。 作比较 把。 和。 进行比较,更鲜明地突出事物特征。 分类别 对事物的各个方面逐一说明,使事物特征揭示得更分明具体,全面有条理。 作诠释 对事物进行解释说明,更详尽充分的说明事物特征。 画图表 用图表形式说明事物,更浅显、明了的突出事物特征,使人一目了然。 摹状貌 对事物进行多角度的描摹,具体形象地说明事物特征。 3、说明语言平实型 多使用表示估计、程度、范围等限制副词准确严密的说明事物特征。 解题模式:解释词义+分析句意+表达效果+语言特征生动 16、型 多使用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特征。 解题模式:指出所使用的修辞+生动形象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4、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从古到今,按时间的发展变化说明事物各个阶段的特征。 程序也属于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确定立足点,以地理位置的转移说明事物在不同空间方位的特征。 逻辑顺序 揭示事物内在原理,从概括到具体、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局、从主要到次要等不同角度说明事物特征。 议论文体知识识记 识记、理解议论文体常识。 1、 概念 作者针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某些现象、问题,所表达观点、看法、评价、见解或所提出的意见、号召等,并运用议论为主的表达方式,进行事实分析或道理分析,加以证明的一种文体。 2、 论点 作者的观点,回答“证明什么”的问题。 中心论点 统领全文论述内容的观点。 分论点 中心论点的延伸、深化,证明中心论点某一方面问题的观点。 3、论据 证明论点的依据或材料,回答“用什么证明”的问题。 事实论据 一般事实、史实、数据等。 道理论据 名言警句、科学公理、民间熟语、定理、定论等。 4、论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