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现象整理内容摘要:

3、颛臾(2) 介词,从。 虎兕出于押(3) 介词,在。 龟玉毁于椟中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语气词“也” ,表判断)2疑问句 (1)求。 无乃尔是过与(疑问语气词 “与” ,表疑问)(2)何以伐为(疑问代词 “何” 与句末语气词“为” ,表反问)(3)是谁之过与(疑问代词“谁 ”与疑问语气词“与” ,表疑问)3省略句(1)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省动词宾语 “之” ,即颛臾)(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国君 )则修文德以来之(省去主语“国君”)(3)(国君 )既来之,则安之(省去主语 “国君”)(4)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 5、孙忧 何以伐为C而在萧墙之内也 是社稷之臣也D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乃尔是过与。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寡人之于国也【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 通假字(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毋” ,不要)(2)无失其时(通“毋” ,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斑” ,此处指头发花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 “途” ,道路)2 特殊词义(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 )(3)直不 7、作定语成分 移其粟于河内( 代河东的)/ 无失其时(它们的)3之(1)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寡人之于国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 结构助词,的。 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3)衬音助词,无义。 填然鼓之/树之以桑代词,作宾语成分 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 未之有也( 代前面所说的事)4焉(1) 句末语气助词。 尽心焉耳矣(2) 代词 斯天下之民至焉( 指代“王”)5然(1) 指示代词,这样。 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2)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 填然鼓之6于(1) 介词,对于。 寡人之于国也(2) 介词,表比较,比。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 介词,在。 颁白者不负 9、(省去主语“士兵”)(3)以(是) 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后省“是” , “以是”相当于“因此”)(4)(梁惠王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省去主语“梁惠王”)(5)(孟子)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省去主语“孟子”) (6)(国家)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语“国家”) (7)(王) 则日:“非我也,岁也。 ”(省去主语“王”) 4倒装句(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 )(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4)未之有也(未有之 11、我也,兵也。 ”黄花冈烈士事略序【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 (1)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通 “记” ,记述) (2)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 (通“倡” ,倡导)2特殊词义 (1)直可惊天地(简直) (2)滋可痛矣(更加、越发 ) (3)视清季有加(比) (4)满清末造(一个季节或一个朝代的末了) 3古今异义 (1)益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矣 古义:益、更加,副词 今义:滋生,增添 (2)顾自民国肇造 古义:建立 今义:制作 4词类活用 (1)名词为动用法。 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为作传)(2) 形容词用作动词 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 将发扬光大)(3) 使动用法 直可惊天 13、命以成(6) 连词,来。 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3且 (1) 连词,表让步,尚且。 甚者且姓名不可考 (2) 连词,表递进。 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4为 (1) 介词,替。 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2) 介词,为了。 草木为之含悲(3) 介词,被。 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 (4) 动词,写作。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 5于 (1) 介词,比。 尤倍重于三十年前(2) 介词,向。 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3) 介词,在。 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而徒感慨于其遗事三、文言句式1省略句(1)风云因(之) 而变色(省动词宾语 “之” ,即“是役”)(2)不半载而武昌之革命以(之 )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