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案04内容摘要:

1、最新学习考试资料试卷件及海量高中、 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 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 品析诗歌。 难点 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 课时教学过程第 1 课时一学习饮酒(一)导入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 3、归田的第20 年(417 年 )。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 心远地自偏” 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1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 饮酒的注释。 喧:吵闹的声音。 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辨:说明。 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 5、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 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悠然见南山” 的“见”有的版本作 “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明确:“见” 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 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 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 “见 ”是无意识的瞥见。 用“见 ”正符合作者“ 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 “悠然”之情味了。 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 8、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 ”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 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 饮酒。 (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 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 他离开了污浊的 10、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 客路 ”与 “舟行”相对应。 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 12、 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 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 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 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 ”“正”“悬”都是诗眼。 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 14、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 “生” 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 “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 “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 ”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 这两句找 15、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 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 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3 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最新学习考试资料试卷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