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李陵司马迁关系与评价内容摘要:

2、旃餐雪,数日不死。 单于疑有神助,又把苏武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羝,扬言要羝羊乳子方可放其归汉。 北海之地,莽莽荒漠,人烟绝迹。 苏武掘野鼠、觅草实,果腹充饥;孤身持节,与同卧起。 北海的草枯了又青,青了又枯;草原的大雁南徙北返,北返南徙。 年复一年,胡须、头发全白了,使者符节的旌饰脱落了,苏武笑面困境孤独,淡对官禄诱惑,持节守志十九年凛然不屈。 苏武,离开中原的土地,深入边远的匈奴。 他这一走,竟有着“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戚,在茫茫白雪中,他是怎么度过一个又一个冰冷的夜晚。 那里的北海,有着与大汉土地不一 样的景色,白云和流雪将天空染成最纯净的白。 这种白色,如同苏武的心一样,澄澈后的寂寞,无声的寂寞 3、。 李陵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名骑都尉,其祖父即赫赫有名的飞将军李广。 公元前 99 年,汉朝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出征,在祁连山一带遭遇匈奴右贤王部,两军展开恶战。 为缓冲李广利战场的压力,时任骑都尉的李陵主动请缨,仅以 5 千步卒从居延海出征,欲以牵制匈奴主力,并伺机直捣王廷。 汉武帝遂予恩准,并任命成安侯韩延年为副将,一同出征。 李陵兵出居延海一个月后,便在浚稽山遭遇匈奴且鞮侯单于率领的三万骑兵主力。 李陵沉着应战,大败匈奴,斩杀敌军数千人。 且鞮侯单于大惊,慌忙调集了左右贤王二部共八万骑兵围歼汉军。 在孤军深入,独立无援的情况下,李陵率部从容应对,且战且退,八天共斩杀匈奴军一万余人。 在退至距边关仅百里的地方, 4、却因叛将出卖,被匈奴重兵围困,最终全军覆没。 韩延年战死,李陵兵败投降。 汉武帝听闻李陵降匈,勃然大怒,下旨将李陵三族全部诛杀。 李陵降匈后,且鞮侯单于敬其勇猛有谋,又为李广之后,遂封其为右校王,并把女儿拓跋公主嫁给了李陵。 然而,李陵在匈奴的二十五年间,却始终不肯为匈奴效力,“虽受封而不领命 ”。 他长年蛰居于贝加尔湖畔,与苏武为伴。 李陵唯一一次以匈奴将领的身份带兵出征,是在公元前 90 年,最终却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大败而归。 有人认为,这便是李陵不愿为匈奴效命的佐证。 汉昭帝即位后,曾派出使者前往匈奴斡旋,意欲召回李陵,不料却被李陵坚拒:“吾已胡服矣。 丈夫不能再辱。 ”最终留在了大漠。 并于公元前 6、出大丈夫当以死报国,不应降敌以求苟且。 其中,尤以白居易的汉将李陵论为代表:“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 ”白居易认为,李陵不为国家的事业牺牲就是不忠,活着投降匈奴就是不勇,放弃先前的功绩就是不智,从而招致后面的祸患就是不孝。 这四点无一可取。 最终使自己的宗族都灭亡了,实在可悲。 对李陵影响最深的,便是苏武。 如果说,李广和汉武帝决定了李陵的外在遭遇,那么苏武则造就了李陵纠结悲怆的内心。 并且,后世对李陵的批判,亦多源于与苏武的对比。 若笔者是李陵,定会发出“既生陵,何生武” 的感慨。 因此,要对李陵进行剖析,必然离不开苏武。 公元前 100 7、 年,苏武授命使匈,被扣留。 匈奴单于虽多次威逼利诱,意欲招降,却均遭苏武坚辞拒绝。 单于一怒之下便将苏武发配至贝加尔湖牧羊。 直至公元前 81 年,汉昭帝即位后,汉匈和亲,双方关系有所缓和,苏武才终于得以回到中原。 苏武被扣的第二年,正遇李陵兵败浚稽山。 而后,李陵虽获封右校王,却不愿为匈奴效命,常年蛰居贝加尔湖边,与苏武为伴。 在这种“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的情形下,二人惺惺相惜,结下了深厚情谊,并写下历史上著名的苏李诗。 也正因此,后世多将二人互为对比。 事实上,李陵与苏武的命运自一开始就被绑在了一起。 李陵祖父李广与苏武之父苏建原系同朝将领,且过从甚密,因而李陵与苏武两家堪称世交。 一个最有力的 8、证据便是,班固所作汉书 ,并未单独为李陵、苏武二人立传,而是分别置于李广传和苏建传之下。 更值得玩味的是,二人的传记偏又放在了同一卷内,即汉书第五十四卷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 先是将李苏两家立为同一传,尔后又把对李陵、苏武的记述放在同一卷内,这若不是班固有意为之,便是冥冥中宿命的安排。 而苏武对李陵最大的影响,便是其矢志不渝、坚忠不降的气节。 应当说,李陵在降匈之后,并非没有产生过归顺匈奴的想法。 尤其在经历了汉武帝夷其三族、获封匈奴右校王、娶拓跋公主等重大变故后,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 但当李陵面对苏武的气节时,顿又觉得自惭形秽,终究放不下“忠孝节义” 的包袱,只能将满腔心酸化为愁肠百结, 10、。 或正是基于此,李陵才终于决定向苏武提出劝降,并在面对苏武时,道出了“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这样的话。 但不想苏武的态度却异常坚决,先是大颂汉武帝对其一家的功德,比君若父,并称“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至最后,更是义无反顾地说出“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的绝辞。 苏武坚贞不屈的态度,令李陵深感无地自容,他自嘲道:“嗟呼。 义士。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原本已生出几许归顺匈奴之意,却在一瞬间烟消云散。 此后,李陵心灰意冷,一直隐居于漠北,不问世事。 公元前 81 年,昭帝即位,苏武得以重返汉朝。 临别前,李陵置酒为其践行,并写下著名的答苏武书。 文章最后一段极尽悲怆,既庆幸 11、苏武即将重返故土,又预感自己将客死异乡,诸种情感交织,语辞凄绝,令人心生苍凉。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 相去万里,人绝路殊。 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 长与足下,生死辞矣。 幸谢故人,勉事圣君。 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 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 李陵顿首。 ” 李陵的命运自与苏武纠结在一起,就注定了将以悲剧收场。 二人的境遇完全不同,苏武作为大汉使臣,他带着荣耀而来,必将带着荣耀而归,即便客死异乡,也是虽死犹荣;而李陵是一个降敌之人,他的气节早在浚稽山一败时,就已埋葬于万里黄沙,不管他其后如何坚贞傲骨,不事单于,也不可能再带着尊严回到汉室了。 因此,李陵一开始,就不应该把自己和苏武连结在一起。 这在根 12、本上导致了他“欲归汉不得,欲降匈不能”,注定将郁郁一生,魂归大漠。 笔者并非赞赏李陵兵败降敌之举,但窃以为,李陵在弹尽粮绝、孤立无源的情况下,选择投降是一种权利。 但他此后始终不愿归顺匈奴,即便在汉武帝夷其三族的绝境下,仍放不下“忠孝节义” 的牌坊,就不免有些愚忠了。 事实上,这正是国人几千年来最愚昧之处:永远分不清国家与朝廷的概念,认为爱国便是要忠君。 可怜李氏家族一生尽忠报汉,拼死抗匈,晚景却如此凄凉。 正是辛弃疾的一句词,道出其中百般心酸,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 纵观李陵一生,后世对其褒贬不一,充满争议。 但过分纠缠于早已无从考证的是非功过,并无任何意义。 在两千年的 13、历史长河中,从来不乏光环萦绕、传世流芳的人物,但常为后人所遗忘的,却是那些壮志未酬、命陷失路的悲情英雄。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李陵兵败投降的消息传到了朝廷,汉武帝怒不可止,先把李陵原来的部下陈步乐叫来责问,陈步乐吓得自杀了,然后又问众臣的态度,朝廷上下没有一个敢为李陵说好话的,都生怕触怒了汉武帝,招罪下来 ,家小难保。 问到了司马迁,司马迁见朝中众臣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财产,家室妻小,皆众口一辞说李陵的坏话,心里早不是滋味了,他很为李陵感到不平,按照他的看法,李陵的投降是有原因的,不应该受到如此责难 ,倒是那些成天无所事事的臣子 ,落井下石,颇为不耻。 司马迁虽然跟李陵交 15、奋战、给匈奴以沉重打击的功劳,也是毫不避讳地大加赞赏,说他可以与古代的名将相比 ,对于那些落井下石的臣子,他也表示了他的不屑。 司马迁滔滔而论,没有注意到汉武帝的脸色早已十分阴沉。 最后,他请求汉武帝念及李陵的功绩,不要降罪于李陵及其全家。 汉武帝早听得不耐烦了,他可不是来听李陵好话的,他以为司马迁竭力赞颂李陵的功劳,是想借讥讽刺无能的贰师将军、他宠姬的兄弟,是在为李陵游说,一怒之下,以“诬罔”的罪名,将司马迁打入牢狱。 正直的司马迁。 受非难的司马迁。 只因替并不熟识的人讲了几句公道话,身陷囹圄,从此身体与精神上都受尽折磨。 冷冰冰的君臣之情,冷冰冰的牢狱,冷冰冰的枷锁,突遭此难,司马迁无处申冤。 按照当时 16、的法律,诬罔君主,是死罪一条。 要么交万钱赎罪,要么受宫刑,要么领死。 司马迁家里并不富足,哪里拿得出万赎金。 亲友们慑于汉武帝的淫威,也都不愿伸手相救,朝中官吏顾及到自身的安危,自然也是不会替司马迁说话的,因而第一条路,是行不通的了。 现在摆在司马迁面前的,有两种选择, 或者是去受死,或者去受那侮辱人格的宫刑。 何去何从,司马迁开始了生死决策。 司马迁想到了死,他宁死而不愿去受这等侮辱,可是这样不明不白地死了,到底值不值得呢。 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他这样去死,同九头牛身上失掉一根汗毛,同蝼蛄蚂蚁又有什么区别呢。 可是 ,一想到将要接受那残酷的宫刑 ,司马迁心里又万般痛楚,在他看来,“刑不上大夫” ,身为士人,节操是多么重要啊,人的死法有许多种,人受辱的方式也有许多种,最上等的是不污辱祖宗的死法,最卑贱、最污辱的就莫过于受宫刑了,刚正的人,是谁也受不了这种侮辱的啊。 司马迁心如蚁噬,是苟且偷生,还是决然赴死。 这两种选择交替占据着他的头脑,使他痛苦不堪,他的精神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书。 一丝光亮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