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李陵司马迁关系与评价内容摘要:
2、旃餐雪,数日不死。 单于疑有神助,又把苏武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羝,扬言要羝羊乳子方可放其归汉。 北海之地,莽莽荒漠,人烟绝迹。 苏武掘野鼠、觅草实,果腹充饥;孤身持节,与同卧起。 北海的草枯了又青,青了又枯;草原的大雁南徙北返,北返南徙。 年复一年,胡须、头发全白了,使者符节的旌饰脱落了,苏武笑面困境孤独,淡对官禄诱惑,持节守志十九年凛然不屈。 苏武,离开中原的土地,深入边远的匈奴。 他这一走,竟有着“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戚,在茫茫白雪中,他是怎么度过一个又一个冰冷的夜晚。 那里的北海,有着与大汉土地不一 样的景色,白云和流雪将天空染成最纯净的白。 这种白色,如同苏武的心一样,澄澈后的寂寞,无声的寂寞 3、。 李陵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名骑都尉,其祖父即赫赫有名的飞将军李广。 公元前 99 年,汉朝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出征,在祁连山一带遭遇匈奴右贤王部,两军展开恶战。 为缓冲李广利战场的压力,时任骑都尉的李陵主动请缨,仅以 5 千步卒从居延海出征,欲以牵制匈奴主力,并伺机直捣王廷。 汉武帝遂予恩准,并任命成安侯韩延年为副将,一同出征。 李陵兵出居延海一个月后,便在浚稽山遭遇匈奴且鞮侯单于率领的三万骑兵主力。 李陵沉着应战,大败匈奴,斩杀敌军数千人。 且鞮侯单于大惊,慌忙调集了左右贤王二部共八万骑兵围歼汉军。 在孤军深入,独立无援的情况下,李陵率部从容应对,且战且退,八天共斩杀匈奴军一万余人。 在退至距边关仅百里的地方, 4、却因叛将出卖,被匈奴重兵围困,最终全军覆没。 韩延年战死,李陵兵败投降。 汉武帝听闻李陵降匈,勃然大怒,下旨将李陵三族全部诛杀。 李陵降匈后,且鞮侯单于敬其勇猛有谋,又为李广之后,遂封其为右校王,并把女儿拓跋公主嫁给了李陵。 然而,李陵在匈奴的二十五年间,却始终不肯为匈奴效力,“虽受封而不领命 ”。 他长年蛰居于贝加尔湖畔,与苏武为伴。 李陵唯一一次以匈奴将领的身份带兵出征,是在公元前 90 年,最终却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大败而归。 有人认为,这便是李陵不愿为匈奴效命的佐证。 汉昭帝即位后,曾派出使者前往匈奴斡旋,意欲召回李陵,不料却被李陵坚拒:“吾已胡服矣。 丈夫不能再辱。 ”最终留在了大漠。 并于公元前 6、出大丈夫当以死报国,不应降敌以求苟且。 其中,尤以白居易的汉将李陵论为代表:“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 ”白居易认为,李陵不为国家的事业牺牲就是不忠,活着投降匈奴就是不勇,放弃先前的功绩就是不智,从而招致后面的祸患就是不孝。 这四点无一可取。 最终使自己的宗族都灭亡了,实在可悲。 对李陵影响最深的,便是苏武。 如果说,李广和汉武帝决定了李陵的外在遭遇,那么苏武则造就了李陵纠结悲怆的内心。 并且,后世对李陵的批判,亦多源于与苏武的对比。 若笔者是李陵,定会发出“既生陵,何生武” 的感慨。 因此,要对李陵进行剖析,必然离不开苏武。 公元前 100 7、 年,苏武授命使匈,被扣留。 匈奴单于虽多次威逼利诱,意欲招降,却均遭苏武坚辞拒绝。 单于一怒之下便将苏武发配至贝加尔湖牧羊。 直至公元前 81 年,汉昭帝即位后,汉匈和亲,双方关系有所缓和,苏武才终于得以回到中原。 苏武被扣的第二年,正遇李陵兵败浚稽山。 而后,李陵虽获封右校王,却不愿为匈奴效命,常年蛰居贝加尔湖边,与苏武为伴。 在这种“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的情形下,二人惺惺相惜,结下了深厚情谊,并写下历史上著名的苏李诗。 也正因此,后世多将二人互为对比。 事实上,李陵与苏武的命运自一开始就被绑在了一起。 李陵祖父李广与苏武之父苏建原系同朝将领,且过从甚密,因而李陵与苏武两家堪称世交。 一个最有力的 8、证据便是,班固所作汉书 ,并未单独为李陵、苏武二人立传,而是分别置于李广传和苏建传之下。 更值得玩味的是,二人的传记偏又放在了同一卷内,即汉书第五十四卷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 先是将李苏两家立为同一传,尔后又把对李陵、苏武的记述放在同一卷内,这若不是班固有意为之,便是冥冥中宿命的安排。 而苏武对李陵最大的影响,便是其矢志不渝、坚忠不降的气节。 应当说,李陵在降匈之后,并非没有产生过归顺匈奴的想法。 尤其在经历了汉武帝夷其三族、获封匈奴右校王、娶拓跋公主等重大变故后,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 但当李陵面对苏武的气节时,顿又觉得自惭形秽,终究放不下“忠孝节义” 的包袱,只能将满腔心酸化为愁肠百结, 10、。 或正是基于此,李陵才终于决定向苏武提出劝降,并在面对苏武时,道出了“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这样的话。 但不想苏武的态度却异常坚决,先是大颂汉武帝对其一家的功德,比君若父,并称“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至最后,更是义无反顾地说出“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的绝辞。 苏武坚贞不屈的态度,令李陵深感无地自容,他自嘲道:“嗟呼。 义士。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原本已生出几许归顺匈奴之意,却在一瞬间烟消云散。 此后,李陵心灰意冷,一直隐居于漠北,不问世事。 公元前 81 年,昭帝即位,苏武得以重返汉朝。 临别前,李陵置酒为其践行,并写下著名的答苏武书。 文章最后一段极尽悲怆,既庆幸 11、苏武即将重返故土,又预感自己将客死异乡,诸种情感交织,语辞凄绝,令人心生苍凉。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 相去万里,人绝路殊。 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 长与足下,生死辞矣。 幸谢故人,勉事圣君。 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 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 李陵顿首。 ” 李陵的命运自与苏武纠结在一起,就注定了将以悲剧收场。 二人的境遇完全不同,苏武作为大汉使臣,他带着荣耀而来,必将带着荣耀而归,即便客死异乡,也是虽死犹荣;而李陵是一个降敌之人,他的气节早在浚稽山一败时,就已埋葬于万里黄沙,不管他其后如何坚贞傲骨,不事单于,也不可能再带着尊严回到汉室了。 因此,李陵一开始,就不应该把自己和苏武连结在一起。 这在根 12、本上导致了他“欲归汉不得,欲降匈不能”,注定将郁郁一生,魂归大漠。 笔者并非赞赏李陵兵败降敌之举,但窃以为,李陵在弹尽粮绝、孤立无源的情况下,选择投降是一种权利。 但他此后始终不愿归顺匈奴,即便在汉武帝夷其三族的绝境下,仍放不下“忠孝节义” 的牌坊,就不免有些愚忠了。 事实上,这正是国人几千年来最愚昧之处:永远分不清国家与朝廷的概念,认为爱国便是要忠君。 可怜李氏家族一生尽忠报汉,拼死抗匈,晚景却如此凄凉。 正是辛弃疾的一句词,道出其中百般心酸,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 纵观李陵一生,后世对其褒贬不一,充满争议。 但过分纠缠于早已无从考证的是非功过,并无任何意义。 在两千年的 13、历史长河中,从来不乏光环萦绕、传世流芳的人物,但常为后人所遗忘的,却是那些壮志未酬、命陷失路的悲情英雄。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李陵兵败投降的消息传到了朝廷,汉武帝怒不可止,先把李陵原来的部下陈步乐叫来责问,陈步乐吓得自杀了,然后又问众臣的态度,朝廷上下没有一个敢为李陵说好话的,都生怕触怒了汉武帝,招罪下来 ,家小难保。 问到了司马迁,司马迁见朝中众臣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财产,家室妻小,皆众口一辞说李陵的坏话,心里早不是滋味了,他很为李陵感到不平,按照他的看法,李陵的投降是有原因的,不应该受到如此责难 ,倒是那些成天无所事事的臣子 ,落井下石,颇为不耻。 司马迁虽然跟李陵交 15、奋战、给匈奴以沉重打击的功劳,也是毫不避讳地大加赞赏,说他可以与古代的名将相比 ,对于那些落井下石的臣子,他也表示了他的不屑。 司马迁滔滔而论,没有注意到汉武帝的脸色早已十分阴沉。 最后,他请求汉武帝念及李陵的功绩,不要降罪于李陵及其全家。 汉武帝早听得不耐烦了,他可不是来听李陵好话的,他以为司马迁竭力赞颂李陵的功劳,是想借讥讽刺无能的贰师将军、他宠姬的兄弟,是在为李陵游说,一怒之下,以“诬罔”的罪名,将司马迁打入牢狱。 正直的司马迁。 受非难的司马迁。 只因替并不熟识的人讲了几句公道话,身陷囹圄,从此身体与精神上都受尽折磨。 冷冰冰的君臣之情,冷冰冰的牢狱,冷冰冰的枷锁,突遭此难,司马迁无处申冤。 按照当时 16、的法律,诬罔君主,是死罪一条。 要么交万钱赎罪,要么受宫刑,要么领死。 司马迁家里并不富足,哪里拿得出万赎金。 亲友们慑于汉武帝的淫威,也都不愿伸手相救,朝中官吏顾及到自身的安危,自然也是不会替司马迁说话的,因而第一条路,是行不通的了。 现在摆在司马迁面前的,有两种选择, 或者是去受死,或者去受那侮辱人格的宫刑。 何去何从,司马迁开始了生死决策。 司马迁想到了死,他宁死而不愿去受这等侮辱,可是这样不明不白地死了,到底值不值得呢。 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他这样去死,同九头牛身上失掉一根汗毛,同蝼蛄蚂蚁又有什么区别呢。 可是 ,一想到将要接受那残酷的宫刑 ,司马迁心里又万般痛楚,在他看来,“刑不上大夫” ,身为士人,节操是多么重要啊,人的死法有许多种,人受辱的方式也有许多种,最上等的是不污辱祖宗的死法,最卑贱、最污辱的就莫过于受宫刑了,刚正的人,是谁也受不了这种侮辱的啊。 司马迁心如蚁噬,是苟且偷生,还是决然赴死。 这两种选择交替占据着他的头脑,使他痛苦不堪,他的精神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书。 一丝光亮划。苏武李陵司马迁关系与评价
相关推荐
会经费使用情况说明、集体合同履行情况说明等,对职工提案做了答复,切实解决了职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为深化局务公开工作 ,按照民主管理工作的要求 ,成立了“监督委员会”,对企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进行监督,对招投标、物资采购、用工管理、分配方案、评先评优 等工作进行监督,企业管理透明、公开 , 进一步畅通了职工民主管理的渠道。 同时加强检查和考核,通过检查、考核、整改 ,提高了局务公开的有效性 ,
、法规。 通过学习,统一了全体工作人员的认识,同时在会议上对年检、验(换)照工作进行了具体的人员分工,DOC 格式,方便 您的 复制修改删减 要求全体同志在该项工作中既要做到分工明确,又要做到齐心协力,打好总体战,确保年检、验(换)照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二是各工商所采 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年检、验(换)照的有关规定,使各类企业和广大个体工商户做到心中有数,按时办理;三是在年检
2、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简介班固及汉书 班固(32 92年) ,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 东汉著名的史学家。 后汉书班固传 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
90 70 40 0 10 20 50 60 80 100 30 溶解度/ g 温度 /℃ 100 硼酸 硝酸铵 硝酸钠 硝酸钾 氯化铵 氯化钾 氯化钠 60 70 50 10 20 30 40 80 90 100 110 180 170 160 150 140 130 120 190 200 50 10 20 30 40 0 90 60 70 80 溶解度/ g 温度 /℃ 熟石灰的溶解度曲线
溶质在溶液中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一地分散在溶剂分子中间。 两种或多种溶液混合时,发生反应的分子或离子直接相互接触,因此反应比较快。 如 :铝与硫酸铜均为固态时,不容易反应,但把铝浸入在硫酸铜溶液中时,立即有红色的铜析出。 练习 1:烧杯中有 100毫升 NaCl溶液,请比较 A处和 B处密度的大小 ( ) A: A B B: A B C: A= B D: 不能确定 A B C 练习
8、从开始到“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 ,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以及做泗水亭长时的种种行事。 课文首先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等,体现了史记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作品特点。 这一部分主要记述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生下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纵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大言“贺钱万”等主要情节。 “见蛟龙于其上” ,极言刘邦出生不凡。 刘邦当初,其为人,仁而爱人,有大度;但又好酒、赊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