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第5课时内容摘要:

有什么可以满足的呢 / 宾语前置句。 4. “夜缒而出”说明什么 ? 答 : [ 答案 ] 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 , 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 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 5. 请你从烛之武劝秦穆公退兵的对话中 , 找出对应下列论点之说辞 , 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分析 , 并谈谈你认为哪一点最关键。 ①析以利害 ( 就地理位置说 ): ②动以所欲 ( 就舍郑之利说 ): ③挑起宿怨 ( 就历史教训说 ): ④警以后患 ( 就晋之野心说 ): 最关键的一点 : [ 答案 ] ①析以利害 ( 就地理位置说 ): 即使秦晋灭郑成功 , 秦国也必须越过晋国 , 才能到达郑国 , 这样对秦国不利 , 只对晋国有好处。 如果晋国国力壮大了 , 相对的 , 秦国也就吃亏了。 ②动以所欲 ( 就舍郑之利说 ): 如果秦放弃攻打郑国 , 郑国得以保存 , 秦国的使节往东去时 , 郑国可以作为他们的东道主 , 供给他们所需要的物资。 ③挑起宿怨 ( 就历史教训说 ): 晋国曾答应给秦国焦、瑕两地 ,但最后违背约定。 ④警以后患 ( 就晋之野心说 ): 晋国有扩张领土的野心 , 一旦它的国力壮大 , 一定会削弱秦国。 四、研读第 4 段 , 完成下列问题。 1. 解释下列加点词。 ( 1 ) 微夫人. . .之力不及此 ( ) ( 2 ) 因.人之力而 敝.之 ( ) ( 3 ) 失其所 与. ( ) ( 4 ) 以乱易整 , 不 武. ( ) ( 5 ) 吾 其.还也 ( ) [ 答案 ] ( 1 ) 微 : 没有 , 不 , 副词。 夫人 : 那人。 ( 2 ) 因 : 借助。 敝 :形容词作动词用 , 损害。 ( 3 ) 与 : 结交 , 亲附。 ( 4 ) 武 : 符合武德。 ( 5 )其 : 语气助词 , 还是 , 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2. 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失其所与 , 不知 ( ) [ 答案 ] 知 , 通“智” , 明智、聪明。 3. 从本段文字可以看出古代战争中有什么礼仪和行为规范 ? 答 : [ 答案 ] 战争要有“理由” , 即使兵临城下双方也可以通过外交手段化解矛盾 , “不仁”“不知”“不武”的来犯之师会自觉理亏。 4. 晋文公最后以哪三条理由退兵 ? 你认为哪点最重要 ? 答 : [ 答案 ] “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 “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 晋文公如果真讲“仁义” , 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 “不知”才是实质。 “不知”就是不明智 , 即缺少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 , 对动武后果缺少冷静判断。 “以乱易整 , 不武” ,胜负之数 , 难以意料。 晋的退兵 , 说到底 , 也是一个“利”字在起作用。 5. 如果你是晋侯 , 你会听从子犯的意见攻打郑国吗 ? 答 : [ 答案 ] 不会 , 因为秦军留驻郑国意味着晋国一旦攻打郑国 ,就会把盟军变成敌军 , 郑国在前 , 秦国在后 , 晋国会两面受敌。 而若是攻打秦国 , 就有负秦穆公的资助和情意 ( 晋文公是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当上国君的 , 而且是秦穆公的女婿 )。 况且秦军撤走 , 晋军也会军心涣散 , 晋军能否一举攻下郑国也尚存疑问 , 而没有同盟的诸侯攻下其他的诸侯国之后是否会成为众矢之的亦需琢磨。 因此 , 急攻并 不是上策。 既然威胁的目的已经达到 , 那么不见得非要用武力解决问题。 五、拓展探究。 1. 秦晋联盟 , 大军压境 , 郑国危在旦夕。 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 ,从而力挽狂澜的 ? 答 : [ 答案 ] 这篇文章将烛之武的娴于辞令表现得极为出色。 他去劝说秦伯 , 虽然目的是求和 , 但却不露出一点乞怜相。 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 , 动之以情 , 晓之以理。 第一步 , 先处处为秦着想 , 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 , 然后指出亡郑实际是增加了晋国的土地 , 削弱了秦国的实力 , 接着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 第二步 ,充分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 , 指出晋的忘恩负 义和贪得无厌 , 从而打动了秦伯的心。 2. 烛之武从临危受命到智退秦师 , 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 答 : [ 答案 ] ( 1 ) 志士 : 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 师必退” , 一个“退”字 , 尽显烛之武的才华。 由于长期未被重用 , 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 , 以至于以“老矣 , 无能为也已”来推辞。 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 , 最终感动了他 , 使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 , 出使秦师。 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 2 ) 勇士 : 两方交战 , 生死未卜。 出使秦师 , 成败难料。 烛之武“夜缒而出” , 勇入秦营 , 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 3 ) 辩士 : 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 , 面对强敌 , 不卑不亢 , 侃侃而谈。 他先论说亡郑对秦国有害无益 , 只是增加了邻国 ( 晋国 ) 的土地。 然后承诺 , 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 , “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 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给予秦国的小小好处 , 既可使对方感兴趣 , 以权衡利弊 , 又不失本国尊严。 一番利诱之后 , 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 , 揭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 , 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 并且用发展的眼光 , 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 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 , 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 , 并最终和郑国结盟。 这样一来 , “攻守之势易矣”。 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 , 却成功说退秦师 , 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 “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所以说 , 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 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 , 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拟写辩词 , 展开辩论 公元前 63 0 年 , 秦国和晋国合围郑国。 秦国在氾南驻扎以后 ,内部对是否继续攻打郑国产生了分歧。 一派认为应该趁热打铁 ,一举拿下郑国 , 扩大自己的疆域。 另一派则认为不能灭掉郑国 , 否则会让晋国 占了便宜 , 对秦国不利。 请你选择站在主战派或主和派的立场 , 拟写一篇 20 0~ 300 字的辩论词 , 阐述自己的观点 , 与对方展开辩论。 【活动说明】辩论是极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的 , 学生用辩论的形式厘清攻打郑国的利弊 , 不仅有助于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也能够加深对战争和人类社会关系的认识。 主和派的辩词可以借鉴烛之武的说辞。 主战派的辩词则要从烛之武说辞的反面去还原当初秦国出兵的理由 , 这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 老师可就书写辩论词的常识及正反方的对应关系做相应指导。 课上组织学生进行现场辩论 , 在学生辩论过程中可适时对双方辩词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 【成果展示】 文言常识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 , 就是指文言词语与现代词语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现象。 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 : ( 1 ) 词义扩大 如“河” , 古代仅指黄河 , 现在则成为河流的通称。 ( 2 ) 词义缩小 ①程度减弱。 如“病” , 古义指严重的疾病 , 而今天的“病”指所有疾病。 ②范围缩小。 如“臭” , 古代指气味 , 现在则仅仅指臭味。 ( 3 ) 词义转移 ①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 如“颜色” , 古义指容颜、脸色 ( 颜色憔悴 , 形容枯槁 ), 今义指色彩。 ②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 如“ 去” , 古义指离开 ,今义是“到……地方”。 ③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 如“鲜美” ,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 ( 芳草鲜美 ), 今义则指食物味道好 , 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味道。 ④在由表示甲义转化为表示乙义时 , 词性也发生了转变。 如“牺牲” , 古义指牛、羊等祭品 ( 牺牲玉帛 ), 是名词 , 今义指为了正义舍弃自己的生命 , 是动词。 ( 4 ) 感情色彩变化 ①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 如“风流” , 古义指杰出、英俊 ( 大江东去 , 浪淘尽 , 千古风流人物 ), 今义多指轻浮放荡 , 含贬义。 ②贬义词转化为褒 义词。 如“乖” , 原指偏执、不顺服 ( 行为偏僻性乖张 ), 今是“听话”“安顺”之义。 ③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 如“鄙” , 古义表示“见识短浅” , 是一个中性词 ( 肉食者鄙 , 未能远谋 )。 今义指品质恶劣 , 含贬义。 古今汉语词汇的差异容易造成古今异义。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 , 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 在阅读文言文时 , 人们容易把古代汉语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作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夫人”意为“那个人” , 而现在是对一般人妻子的尊称。 古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现象也容易造成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一些由两个单音节的近义 词或反义词作为语素组成的复合词 , 其中有些在具体语境中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 , 而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 如“陟罚臧否 , 不宜异同”中 , “异同”偏在“同”。 文言虚词焉 一、兼词 1. 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例 : ①三人行 , 必有我师焉。 ( 《论语》 ) ( 在其中 ) ②积土成山 , 风雨兴焉。 ( 《劝学》 ) ( 从这里 ) 2. 相当于“于何”。 可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例 : 且焉置土石 ?( 《愚公移山》 ) 二、代词 1. 相当于“之”。 例 : 犹且从师而问焉。 ( 《师说》 ) 2. 哪里 , 为什么。 例 : 焉用亡郑以陪邻 ?( 《烛之武退 秦师》 ) 三、语气词 1. 句末语气词 , 了、啊、呢。 例 : 子亦有不利焉。 ( 《烛之武退秦师》 ) 2. 作句中语气词 , 表示停顿 , 相当于“也”。 例 : ①句读之不知 , 惑之不解 , 或师焉 , 或不焉 ,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 《师说》 ) ②少焉 , 月出于东山之上 , 徘徊于斗牛之间。 ( 《赤壁赋》 ) 3. 作词尾语气词 , 相当于“然” , 译为“……的样子”“……的”。 例 : ①盘盘焉 , 囷囷焉 , 蜂房水涡 ,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 《阿房宫赋》 )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 硿硿焉。 ( 《石钟山记》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 完成后面的题目。 薛修义 , 字 公让 , 河东汾阴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