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论文 浅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内容摘要:

2、不强的一个内在表现便是不愿深入思考去寻找和发现问题,而只是习惯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 这正与我们过去只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而不去重视、训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一学生提问减少的原因1教师缺少对学生提问意识、提问能力、提问方法的培养训练。 2怕教师、同学讽刺、嘲笑、批评,对自己没信心,怕丢人现眼。 3对学习不感兴趣,认知水平较低。 自己研究不深 ,存在惰性。 4迷信权威,迷信教师,迷信现成答案。 5观念的障碍。 认为提问是教师的“专利” ,教师只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不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分析,失去了学生产生问题的很好机会。 6性格因素,不愿意问老师、同学,把问题憋在心里,积重难返。 二如 4、出来,有时这些问题可能是许多同学的疑问。 (1)创设适宜的课堂气氛。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表示注意的态度,要以和悦的态度去倾听,有时一个赞赏目光、手势都会给学生极大的信心。 (2)善待学生“插嘴” , 善待学生超范围提问,及时表扬鼓励。 教师的表扬肯定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对于抓不住要点问题的学生,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耐心解释,让学生懂得最可怕的是不提问题;对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 (3)适当地启发引导。 让学生提问之前,教师的讲解、引导要富有启发性,能激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索。 2激发学生“多问”。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会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 5、一般的思考方法,诱导学生步入学习的过程。 教师可以从正面、反面等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经过注意、困惑、思考、提问、释疑等心理阶段,激发学生“多问”。 (1)要创设一定的情境。 使学生带着那些位于知与不知,理解与不理解的问题来课堂。 例如,在学习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从上海到广州,一般可以乘火车,路程约为 1811公里,也可以坐轮船,航程约为 1690公里,还可搭乘飞机,只有约 1200公里,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并询问:“对于这三种行程,你们能发现并提出什么问题吗。 ”诱导学生提出:“为什么三种行程各不相同呢。 飞机的行程为什么最短呢。 ”接下来,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将问题抽象概括出 7、“你自己认为哪些正确,哪些有问题。 ” (自我调节,自我纠正)(5) “与上一题比较,有什么相同之处。 有什么不同之处。 ” (对比与联系)(6) “如果要这样的话,要怎样改动。 ” (假设想象)学生在回答教师问题的过程中,对教师提问的模式、方法也有所了解。 教师可引导学生逐步模仿从而掌握。 (三)培养好奇心,使学生在探索中产生问题。 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 强烈的好奇心会使人对外部的事物产生敏感性,追根寻源的欲望。 对学生来说,从小就要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平时认真观察事物,并做到边观察边动脑筋的良好习惯。 (四)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时间和空间。 提出问题首先得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就需要时间和空间,去观察,去思考。 8、所以,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创造观察的场地和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如,解题前或解题后都应给学生留有充分充足时间,让他们思考解题途径,反思解题过程,促进他们提出新见解、新思路、新设想和新途径,指出推广的前景。 (五)培养“怀疑” ,使学生有自己的创见。 创新来源于“怀疑”。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第一篇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项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就是 19岁时不迷信权威产生怀疑后而写成的。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怀疑开始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 例如:设 、 是方程k+6=0的两个实根,则(2+(2的最小值是( ):A、- B8 10、有质量。 疑问是发现之母,但许多学生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提出问题。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实现从“扶到放 ”的飞跃,逐渐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较高质量。 1从结论入手。 这在数学中经常会运用到。 2引导学生自己研究教材,针对课本提出问题。 教师可指导学生这样提问:这一章,这一节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定理、公式有什么含义。 适用范围是什么。 如何运用(正用,逆用,变用)。 3引导学生自己研究习题,针对习题提出问题。 从方法上另辟蹊径。 教师可指导学生这样提问:这个问题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一题多解)。 有没有更一般的情形。 用这种解法能解决其他问题吗。 (一法多解)4从矛盾处入手。 多想为什么会这样。 是怎 12、讲授。 3同学代答法。 某些问题对部分同学是问题,对另一部分同学可能不是问题,可由同学们内部自己解决,直接或间接请个别同学代为回答。 4反问法。 当学生提问时,不提示或稍为提示,马上直接反问学生。 这种方法针对的内容一般是那些判断分析,具有推测性的问题。 5启示法。 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按照思维方式,逐步诱导,慢慢地将学生的思路引导至正确方式方法上来,最终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正确结论。 6讨论法。 对那些存在争议、当前还没有定论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教师犹如“助产婆”边主持边引导,最终得出结论。 诚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向教师提问的可能性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对教学内容确实不懂就问,有的对其它领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