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相生》备课资料内容摘要:
2、相对而生的,一如“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语出庄子秋水)。 所以,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也就都知道什么是恶了;天下都知道什么是善,也就都知道什么是不善了。 其中的道理正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 老子说,这道理是永恒的。 其中“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不难理解,可“难易相成”应该怎么理解呢。 传世老子第六十三章有一句话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指,天底下困难的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 3、事。 比如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做一件好事这是“易”,无数个做一件好事加在一起,或者说一辈子做好事,这就很难了也正因为很难,所以更加可贵。 这个例子就显示了“易”生成“难”的道理。 在面对某个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难,就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比较容易地解决了;相反,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容易,不够慎重不够用心不够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难以解决了。 这里面也包含了由难生成易、由易生成难的道理。 老子更值得称道的一点,是它对矛盾对立项的辩证把握和持守。 第 3 则选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4、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这可以理解为一个比喻。 “企”就是踮起脚跟。 “跨”指跨步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大其两股间,以有所越也。 ”踮起脚跟的人站不稳(自然也站不久),大迈两腿跨步而行的人走不远。 这是比喻的喻体。 “自见”即“自现”,指自我显示、自逞己见。 “自是”即自以为是。 “自伐”即自我夸耀;“伐”指自吹自擂、夸耀自己。 “自矜”即自夸、自尊自大,这里有自以为贤能的意思。 “长”(指得到敬重,或者被认为有贤能并且得到人们的敬重。 自逞己见的人,本意虽是要显示自己的意见,却往往不能使人明了自己的意见;自以为是的人,本意虽是要彰显自己,却往往不能彰显自己;自我夸耀的人,本意虽是显示自己的功劳,却往往不被 6、,“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一种态度,“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是另一种态度。 一般人认为前一种态度距离目的更近,可是老子却认为应该选择后一种。 因为自见而不明,自是而不彰,自伐而无功,自矜而不长,因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二十二章)。 老子的这种选择显示了它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洞见,也显示了它的人生智慧。 在很多时候,人们“若欲如之何,必先居于此如之何之反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第 4 则选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 7、亡者寿。 ”“知人”就是了解别人,“自知”就是了解自己,这是一组对立项。 在两者之间,老子选择的是“自知”。 它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则是高明、圣明。 这是一个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自知实际上更为困难;一般人的毛病尤在于不自知。 “胜人”和“自胜”是一组对立项。 在两者之间,老子选择的是“自胜”。 它认为战胜别人的人只是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刚强。 这也是一个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自我其实更难于超越,就是说战胜自己其实更困难。 一般人认为富有就意味着拥有大量的财产,可老子却说那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的人。 其中的启示意义也是很深刻的。 一个拥有大量财产的人如果不知道满足 8、,那么他就会有跟缺乏财物的人一样苦恼。 一般人认为一个人心里有长远打算就意味着他有志了,老子却说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才算得上有志。 其中的人生意义同样是很深刻的,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耽于空想。 老子认为,不丧失其合适位置的人(即能够做到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才能够长久,死得不荒唐亦即正常死亡的人就算得上长寿。 站在它的立场上看,活得年岁多却不得善终的人,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呢。 所有这些论断,都显示了老子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 第 5 则选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作为,以不生事的态度做事,以恬淡无味为滋味。 “无为”,大致是指用顺任自然的方式来作为。 “大小多少,报怨 9、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图”即反复考虑。 “为”即做、办成。 这句话意思是说,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恩德来报答怨恨,从难事的容易处入手来解决它,从大事的细小处入手来完成它。 “报怨以德”一句上下文没有着落,似乎是衍文,这里可以不必管它。 除此之外,意思还是能够贯通的。 老子是从大与小、多与少的关系着眼,来思考“图难”“为大”的门径的。 接下来的解释,就使这个意思更加明确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难”与“易”相反,“大”与“细”也相反(“细”即细小、细微)。 天底下的难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天底下的大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细小的事。 惟其如此,解决了一件件容易的事,最终也就解决了 11、”这句话意思是说,达到最高境界的人遇事尚且把它看得困难,因此他始终没有困难。 这是“圣人”做事、处世的态度和结果。 总之,从一系列对立项的逻辑关系中来考量事物、思考问题,使老子充满了一种特有的智慧。 也正是由于在看到事物一面的时候,常常能够关照到跟它相反相成的另一面,所以老子在看待问题、因应问题方面,都表现出鲜明的前瞻性。 第 6 则选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未兆”指没有显露行迹。 这句话意思是说,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意思是说,要在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 12、在还没有陷入混乱的时候治理混乱。 这就是非常智慧的提醒。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问题出现之前把握住那些导致问题产生的要素,在陷入混乱之前把握住那些导致混乱产生的要素,进而采取措施。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张开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 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 很遥远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 这可以说是三个比喻,也可以说是三个举证。 从中人们需要领悟到大小、高下、远近等一系列对立项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由这些有点儿抽象的概括所贯穿的种种社会人生经验,并且要领悟到在现实人生中那些自己需要好好把握和努力的东西。 “ 13、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几”表示非常接近,相当于“几乎”“差不多”。 这两句话意思是,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却让它失败了。 假如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 的确,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善始善终。 在事物走向成功的过程中,随时都有转向失败的可能;在将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往往更容易发生,因为这时候人们往往掉以轻心。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要面对两个相反的方面,比如说“自知”与“知人”、“自胜”与“胜人”,必须做出智慧的选择。 在现实生活中,事物往往充满了从一个方面向另外一个对立方面转化的可能,比如由难而易或由易而难、由成功而失败或由失败而成功、由安而危或 15、看待。 提示:老子辩证法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对立项的列举中,特别重视“柔”“弱”“贱”的一方。 这就是著名的“守柔曰强”的思想。 这除了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重视基础(“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之外,主要是要人们注意到只有处于“柔”“弱”的一方,才永远不会被战胜。 这就是说,不但不要过分地暴露了自己的才能、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优势或强大,而且不要去竞赛或争夺那种强大。 要“守雌”“贵柔”“知足”,这样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韧性,就能战胜对方而不会被转化掉。 这一观念在总结世事经验,开启人生智慧上曾起过作用。 从“老子不为天下先”“先让一步然后还手”到“哀兵必胜”“宁受胯下之辱”“君子报仇十年不 16、晚”等等,在忍让和委屈中以求得生存的可能和积蓄力量,用以夺取最后的胜利。 这也属于中国的智慧。 它仍然承续了不动情感、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和不失主体活动的特征,以服务于家族、邦国和个体的生存。 它不是明晰思辨的概念辩证法,而是维护生存的生活辩证法参阅单元教学建议老子评说部分的相关内容。 有关资料1评老子处世之方“知常曰明”之人,处世接物,必有一定之方法。 大要吾人若欲如何,必先居于此如何之反面,南辕正所以取道北辙。 此非老子之尚阴谋,老子不过叙述其所发现耳一事物发展至极点,必变为其反面。 其能维持其发展而不致变为其反面者,则其中必先包含其反面之分子,使其发展永不能至其极点也黑格尔谓历史进化,常经“正”、“反”、“合”三阶级。 一事物发展至极点必变而为其反面,即由“正”而“反”也。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若只直则必变为屈,若只巧则必“弄巧成拙”。 惟包含有屈之直,有拙之巧,是谓。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