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素质教育深化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内容摘要:

2、堂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亟待改革的问题。 主要是: 一、教学目标的固定化与封闭性。 近年来,在确定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时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即分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个方面。 这一方面反映了历史教学研究成果,教学目标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发展;另一方面,它内含的固定化因素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首先,它造成了对这三项任务不能完全涵盖的内容的忽略和排斥。 诸如,不同年级学生在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心理需求在历史课堂往往不被认识或重视,这些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另外,固定化也导致了相对的封闭性,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忽视各项目标之间有机联系的现象。 其表现,一是知识 3、目标定得多且细,课堂教学承载量过大;二是能力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往往流于空泛,存在着老师用教学大纲中“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等历史教育的宏观目标作为一节课的具体目标的现象。 三是教学目标间不能统筹兼顾,常常厚此薄彼或顾此失彼。 其结果,是使中学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旧的教学观将教师视为知识的传递者、能力的培养者、思想认识的教育者。 在这种观念下,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或是缺乏设计,或是停留在一问一答浅层次的认知活动上。 在教学过程 4、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化,也造成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北京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历史室根据近两年在各类学校所听的约四百节历史课的情况进行分析,得到的认识是:历史课上教师以自己为中心,讲述时间过长,学生主要是听教师讲,处在被动地位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地存在。 其结果是,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真正提高。 三、教学评价的片面性和评价方式的单一化。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片面性,主要表现在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上。 在评价课堂教学时,重视评教忽视评学,将教师“教” 得怎样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学习的实际效果缺少有效的考查。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也是从 5、“教” 的角度想得较多,从学的角度考虑得较少。 中学历史教学评价方式的单一化,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上。 一是在确定学生历史课总评成绩时,一般只重视期末的考试成绩,对学生平时的历史学习情况缺少记录和考评,或者是有记录而与总评成绩无关;二是在考试方式上,一般只是书面考试,几种常见的题型,很少有实践活动的考查;三是在考试内容上,多以记忆性知识为主,历史思维能力和唯物史观的考查较少。 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学生认为历史考试必须“死记硬背”,形成惧怕或厌烦心理,或者平时不好好学,考试时临阵磨枪。 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励,缺乏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 7、值观目标放在了第一位。 这是因为对人的发展而言,态度和价值观相对于能力和知识应该更受到重视,在选择教学内容,设计和实施教学目标时,应首先予以考虑。 近来用“态度、价值观”取代“思想教育”目标的作法已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接受,有人将其进一步表述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种表述比之 “思想教育”拓展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它可以涵盖原来思想教育目标不能包括的情绪、兴趣、动机和意志等各种情意目标,体现了目标的多元化。 此外标准中还在“态度、价值观 ”具体目标中,提出了“培养人文素养”、“ 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等内容,这是以往各版本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从未明确提出的。 和“ 思想教育”相比,“态度、价值观”的 8、表述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它提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是通过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学习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得到的人格、气质和修养的内化。 从终生教育的大教育观看历史教学目标,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确定当然至关重要。 第二,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实现教学目标的开放性。 “学史使人明智”。 “ 明” 可以说是对历史规律、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认识;“ 智”既包括鉴古知今的认识智慧,也包括开拓未来的创新智慧。 “明智” 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等思维方式,对重要的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的认识过程。 这个认识既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也说明了各项目 9、标间开放、渗透和融通。 北京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展示课战国七雄的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间的开放与融通上作出了成功的尝试。 首先,确定了以商鞅变法为重点教学内容,用以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价值的教学目标;在思维能力培养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就“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为什么商君死而秦法未改”等核心问题进行了讨论、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为保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教师对教材的知识内容大胆地进行了取舍。 从教学实况看,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在探讨历史问题的同时掌握和理解了重点知识,训练了历史思维能力,从活生生的历史中受到了做人、 10、行事的启迪。 二、确立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我们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学生在自身的“体验” 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就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过程。 第一,认识主体,就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 “教”是为了学生的“ 学”;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认识主体还要突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旧观念,全面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调整教材内容,删繁就简,以保证学生主体参 11、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尊重主体,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 教学民主性的激励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许多思维的火花就是在尊重中绽放。 尊重主体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 尊重主体就要在课堂上关注到学生基础、智力和爱好特长的不同,使他们都能参与教学活动。 一些历史教师因材施教,实行了的分层教学。 他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述、自学、提问等环节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而且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作业和考核中都从层次性出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样,全体学生在不同基础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这种成功可 13、学科的“问题解决 ”教学模式,其课堂实录师生讨论的片断在北京市历史教学研究会年会播放后,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并得到了莅会各方面专家的肯定。 当前,越来越多的教师正在探索和试验体现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可以不同,但遵循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是有共性的。 首先,要注意不断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质量。 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当经过“意向感知理解运用” 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应是师生互动的,在恰当的历史情境中对有价值的历史问题提出、探究和解决。 停留在一般感知层次的学生活动,不可能产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 其次,要保证学生活动的足够时间和空间。 教师要给予学生系统的学法指导,还要调动学生情感、兴趣、意 14、志等非智力因素。 再次,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媒体的变换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还可使更多的学生有独立观察、思考和参与解决问题的机会。 三、运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育技术。 从培养适应 21 世纪人才的角度思考,显然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需要,合理、创造性地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资源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从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现性的特点和较其他学科更为严重存在的“师讲生听” 的状况看,如何实现现代化教学媒体为历史课育人目标服务的功能,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第一,转变观念。 一是要转变不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人文学科中运用的思想或 15、认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太麻烦、太难的畏难情绪。 二是要改变已往把现代教育技术仅仅看作是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的看法,要看到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社会变革的动因,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运用,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 关于 题的论,也就是说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是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目标相联系的。 第二,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 从已经开发的教学软件看,其设计思想基本上还是以“教” 为中心,主要作用仍然是辅助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讲授,而 16、较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这种设计实际上同多年来统治我们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关。 这也告诉我们,教学模式不改变,仅仅是内容、手段、方法的先进,是不可能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的。 我们主张,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多媒体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等特点和超文本、网络特性,开发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两者相结合的教学软件,促进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构。 第三,因地制宜、灵活、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全市历史学科教育技术运用的状况是不平衡的,大致分为两种状况:一是以城八区为主,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得较快,有些区已经把让青年教师掌握一种工具平台软件视为教学基本技能。 一是以远郊区县为主,由于设备、条件等硬件的限制,计算机辅助教学刚刚起步,教学媒体还以投影、挂图为主。 我们主张应将教育技术发展的现实性与长远性相结合。 具体而言,一方面应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学网络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利用现已推出或上市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同时,鼓励中青年教师掌握一种工具平台技术制作优秀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