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案(鄂教版九年级上册)内容摘要:
2、,其论证方法的运用是教学中的重,难点。 课上以诵读为主。 通过诵读,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理解本文逻辑严密、设喻巧妙的特点,体会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本文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学生学习兴趣可能不大,教师应当提倡互动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 3、,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 : 1诵读法 2质疑法 3鉴赏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自由质疑,互动探究,理解文意;美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初步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 ,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 5、性也需要“养”。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 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黔敖(富人) 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捧) 食,右执饮,曰:“嗟 !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点评。 字音:(1)不为苟得也( (2)为宫室之美为之(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 ) 停顿及重音,(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乡为身 6、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白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质疑解疑,疏通文意:1你问我答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问师答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 8、,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 给别人吃。 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五、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2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3教师出示背诵练习。 帮助学生背诵。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 ; ,。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 10、取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不义的事来,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身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 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本文议论性很强,其论证方法的运用是教学中的重,难点。 课上以诵读为主。 通过诵读,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理解本文逻辑严密、设喻巧妙的特点,体会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本文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学生学习兴趣可能不大,教师应当提倡互动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 12、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鉴赏本文的说理艺术;品味孟散文的语言特色;古今对读,品评孟子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 教学步骤一、师生齐背课文: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 13、论题来,自然,明晓。 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学生讨论:明确:(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 ”,这是全章的论点。 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 ;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 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 ?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 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 ,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 可见,要做到“舍生 14、取义” ,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学生自由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释疑。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师生讨论。 明确:“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 , “义”产生于“羞恶之心” ,有“羞恶之心” ,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鱼我所欲也》教案(鄂教版九年级上册)
相关推荐
5、矛盾。 明确:全文贯串了互相交织的两种矛盾:一种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一种是廉颇与蔺相如的 矛盾。 一开始,秦恃强讹诈,赵国处境危急,矛盾十分尖锐。 廉蔺二人一切为了自己的国家,彼此间并无私人恩怨。 而后,随着赵秦间的矛盾几经缓和、紧张、缓和,蔺相如地位的不断上升,廉颇同他的矛盾便日益紧张。 蔺的退让忍辱感动了廉颇,二人终于成了刎颈之交,矛盾消除,共同为国效劳,赵、秦间的矛盾也趋隐伏。 四
: 1.冰箱的容积就是冰箱的体积。 ( ) 2.所有的物体都有体积,但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能计量它的容积。 ( ) 小于 选择题: 1.计量墨水瓶的容量用( )作单位比较合适。 ①立方厘米 ②升 ③毫升 2.3毫升=( )立方分米 ① 3000 ② ③ 3 ③ ② 选择题: 3.用一块铁皮做一个长方体的油箱,要知道用多少铁皮是求长方体的( ),要求能盛多少
16枚金牌。 495 944247。 ( 105- 89) 在 2020年举行的悉尼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了28枚金牌,奖牌总数达到了( )枚,一举跃入了奖牌榜世界三强行列。 在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金牌( )枚,名列金牌榜的第二位。 134 16247。 67 59 32 上海选手刘翔在 2020年雅典奥运会上以完美的一跑,在男子 110栏决赛中平了已保持了(
4 3 1=12( 个 ) 它的体积是: 4 3 1=12(立方厘米) 1厘米 4厘米 3厘米 1厘米 木块的总数是 : 4 3 1=12 ( 个 ) 它的体积是 : 4 3 1=12 ( 立方厘米 ) 2 2 24 24 4厘米 3厘米 2厘米 a b h 长 宽 高 长方体的体积 =长 宽 高 V=abh 你能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吗 例 2 一个长方体电脑包装箱,长 54厘米,宽
中间为三个正方形 ,上为两正方形 ,下为一正方形。 此时下一正方形可以在任何位置。 (231) ,上为两正方形 ,下为两正方形。 此时只有一种情况。 (222) 二 :当分两行时 ,只有一种情况。 (33) 重要结论 : 任何正方形组合不能是 田字形 ,也不能是 凹字型。 下面 后面 左面 下面 左面 右面 前面 后面 上面 左面 后面 下面 观察一下,相对的面位置有什么特点。
5729 5830 40+3 21+20 填一填 38+ 14 = + = 40 52 52 12 64+ 31 = + = 65 95 95 30 51- 19 = - = 52 32 32 20 49- 32 = - = 47 17 17 30 巧算 加法:将一个 加数 变成 整十数 就容易了 两个加数 一加一减 减法:将 减数 变成 整十数 就容易了 被减数和减数 同加同减 巧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