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研究性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内容摘要:

2、势。 那么,怎样正确进行研究性阅读教学呢。 笔者认为,研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指导策略:1、以学生为主体阅读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说:“教师的教为的是学生的学。 学生的学习是有对象的,有内容的,这就是学习的客体。 谁来学呢。 学生。 学生必然是学的活动的主体。 ”(转引自蒯超英著:学习策略,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0 页)从学习的过程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只能通过他自己的实践和感知,通过他自己的思维进行,别人不能越俎代庖。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学习,才能把人类的文明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精神库存,才能把知识 4、在组织学生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没有把情节分析预先设定为教学目标。 让学生预习后,进行课堂讨论时,我问:“本文的情节安排是否需要欣赏。 ”如果学生说需要欣赏,我便组织讨论情节内容;如果学生说不需要欣赏,那就放过去,因为这篇课文的情节没有突出特点。 结果大多数学生说不需要,于是就跳过了情节的分析,直接讨论别里科夫形象。 在师生共同产生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充分体现。 另外,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没有必要用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统一学生的认识。 著名的美国学者苏珊郎格说过:“在社会科学中,没有正确的答案,只有不同的答案。 ”(转引自郭文:如何用现代思维解读文本,语文教学与研究 5、,2002 年第 1 期)这是非常有见地的。 2、学生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 ”(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 7 页)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同上,第 15 页)因此,研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 过去的阅读教学,基本上是一种“接收学习”,教师讲,学生听。 研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改变这种现状,而代之以学生自读,教师点拨。 由于语文学习是一种无序学习,阅读并没有什么必然的、严谨的主次前后顺序, 6、因此语文完全可以自学;而且,由于语文课“技能型”的特点,语文也必须自学。 只有自学,才能形成语文能力。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关键是要学生自己能够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内化,这种内化需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实现。 因此,阅读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内化知识技能”的时间和空间。 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 教师要少讲,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讲授课文,而是引导学生学习。 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要发挥的是主导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我意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习,最新学习考试资料试卷件及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课 8、方法的指导,也可以是具体问题的解答。 但不论是一般方法的指导还是具体问题的解答,都要注重阅读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尽可能概括出认识问题的规律性,不能满足于得出一个答案。 教师的点拨可以在学生自读遇到理解障碍之后,也可以在遇到疑难之前。 例如教学祝福,有这样一个问题:小说为什么取名“祝福”,改作“祥林嫂的故事”行不行。 笔者估计此问题较难答得全面,就先作提示:请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思考。 结果学生大致能理解:小说之所以取名“祝福”,从形式上看,故事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关系;从内容上看,“祝福”事件直接导致祥林嫂精神崩溃,是“祝福”杀害了祥林嫂,取名“祝福”,能突出反封 9、建礼教的主题。 如改作“祥林嫂的故事”,就没有这样的效果。 研究性阅读教学应从定向探究逐步向自由探究过渡。 “所谓定向探究是指学生所进行的各种探究活动是在教师提供大量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 ”“所谓自由探究是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时,极少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而是自己独立完成。 ”(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 60、62 页)自读的初级阶段,应以教师的点拨为主,组织定向探究。 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分析理解课文的目标基本上由教师提出,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读懂课文,达到教学目标。 以后,教师逐步放手,逐渐减少点拨,学生逐渐娴熟掌握阅读方法,自行确定阅读目标,正确认识课文内容, 11、所以,在学生自读课文时,应鼓励独立思考。 但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如果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的阅读往往会陷入迷惘困惑之中。 因为个人的智慧毕竟有限,况且学生处在学习提高的过程中,“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是常有的。 因此独立思考必须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 集体讨论是一种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发挥课堂学习的集体性的优势。 在集体讨论中,学生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启智开悟,可以化解独立思考碰到的疑难和障碍,还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两者相得益彰,思维训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组织学生讨论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让每一个学生都产生发表观点的兴趣和动机,积极参与 12、集体讨论。 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讨论的问题有些来自学生。 一般来说,来自学生的问题比较容易激发讨论欲望,因为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当同学提出问题时,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冲动,以满足自尊心和好胜心。 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围绕教学中心,不一定都切合教学要求,有些问题可能是钻牛角尖的,有些问题可能是言不及义的。 这时,教师就要加以引导、点拨,概括出符合教学要求、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 自读初期,讨论的问题主要由教师提出,这就要求教师设计问题恰当,创设“愤”“悱”情境,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激起讨论的积极性。 其次要创设师生平等、民主研讨的课堂情境。 在讨论中,教师不要轻 14、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 ”训练语感的最佳途径是熟读背诵。 按照生理学、心理学的理论,熟读背诵,能让书面语的一切言语因素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系统的印象。 诵读多了,印象就会深刻起来,最终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网络系统。 有了这个网络系统,就有了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即语感。 有了语感,无论听话还是读书,都能理解其含义,感受其形象,判断其正误,体察其具体应用中的细微差别;有了语感,提笔作文,便能表情达意得心应手,遣词造句左右逢源,体味到“神来之笔”、“妙笔生花”的快感。 正如清人唐彪所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作文时吾意 15、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绝。 ”(读书作文谱)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记诵积累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熟读背诵的意义,并给以具体的指导。 一是背诵的内容必须典范精粹。 可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文名篇。 现代白话文值得背诵的不多,值得整篇背诵的几乎没有。 现代白话文的背诵, 内容主要是散见其中的格言警句和一些生动的修辞、描写。 背诵古诗文对人的语言训练作用是全方位的,从语辞的典雅到文脉的贯通到思想的睿智,无不浸染熏陶着读者。 不过人们易于感觉的还是文字的典雅精练。 背诵现代白话文则主要是领悟其哲理,学习其生动性、形象性。 二是背诵的方法需要讲究。 朱自清先生说:“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