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案04内容摘要:

2、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解题1 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判官,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 3、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 纪念”。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 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三)整体感知 感受结构美1 准确朗读全文,要求:(1)读准字音,如“馨”、“牍”。 最新学习考试资料试卷 5、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 (3)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明确:这是作者向深处开拓主题。 采用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杨子云的名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们居住的本也是陋室,只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扬天下,只要我继续修身养性,我的陋室也将被后人称道,我本人也会和诸葛亮、杨子云那样被后人景仰。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 作者在这里运用类比的手法,意在说明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 7、出了青草仿佛在窗口窥视主人在干什么,这里采用拟人手法,把苔藓青草写活了,赋予它们以人的灵性。 我们已忘却陋室的凄凉荒芜,而感受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同时文句也流露出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 (2)“鸿儒 ”可换成 “群儒”吗?“金经” 可换为“五经”吗?明确:“鸿儒”不可换成“群儒”,因 “群儒 ”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 金经”也不可换为 “五经” ,因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上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感情的折射。 2 品读以上文句,体会意境美。 (五)赏析诵读 欣赏形式美1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是一篇骈文。 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 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 9、文表达的是在污浊的尘世间保持自己清白节操的志向,陋文流露的则是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立意上,两文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爱文通过正面赞美莲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操,陋文采用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 陋” ,只写陋室“不陋” 的一面,用“ 不陋”来突出“ 德馨”。 表达上,都采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式。 爱文对“莲”进行人格化的描写,陋文则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的高雅风度,表达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布置作业1 背诵陋室铭。 2 为进一步体会中国文人那种超脱红尘的宁静和宠辱不惊的恬静坦然,可推荐学生阅读以下篇目:陶渊明饮酒、梁实秋雅舍、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3 仿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