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与反衬的区别与联系内容摘要:

2、痛的对比,之所以会引起人们深切的注意,就是因为它们的差异达到了截然对立的地步。 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就是对比。 什么是“反衬”。 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 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 反衬表现法的运用,主次是极为分明的。 反衬是为了将其中一者的某一特点体现得更突出。 应该把相反的艺术形象合写在一起,以次要的形象、陪衬的形象来衬托主要的形象,让主要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光彩照人。 原本映衬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方法。 这种修辞 3、方法按照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得出来的关系不同,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 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 用荒凉萧条的环境和气氛,衬托悲凉的心情。 反衬: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之间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化。 如鲁迅先生的社戏中用但我还以为船慢来反称我的急切的心情。 “反衬”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我们可以来看下面的例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运用的是“对比”,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则用了“反衬”来突出环境的幽静。 对比与反衬,是中学古诗鉴赏中两种常用的表现手法。 但笔者发现,学生在鉴赏诗歌的过程 4、中常常将二者误用。 请看下面一道考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你认为诗中“辛夷花尽杏花飞”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诗中幽竹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这道题中,第一问的正确答案是:用晚春时节的残花来反衬(衬托),突出幽竹清阴不改的形象。 要点是“反衬”(或“衬托”)。 但许多学生答成了正反对比。 误区在哪里呢。 关键是学生未能搞清对比与反衬的区别。 对比与反衬,其相同点,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含义,它们之间是相互对应的。 但反衬在于两个方面有主次之分,一般正面为主,反面次之(衬托部分),具体可分为小衬大 5、,动衬静,乐衬哀,喜衬悲,丑衬美,错误衬正确等,其中,前者为次,后者为主,以前者突出后者。 如上面试题第一问中可以看出,辛夷花尽,杏花飞落(再加第一句中的“黄鸟稀少”),其中的“尽”“飞”(“稀”)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凋零空寂的气氛。 而此时的窗前幽竹,正兀傲清劲,翠绿葱笼,摇曳多姿,迎接它久别归来的主人。 诗中的“怜”字即喜爱之意,诗人爱的就是幽竹的“不改清阴”。 诗中,作者正以春鸟、春花之“改”(次)稀、尽、飞,反衬出翠竹的“不改”(主)。 那么怎样确定事物的主次两个方面呢。 笔者认为,主要应根据诗歌确定的主旨、意境及作者的思想倾向来确定,从本试题第二问可看出,作者塑造幽竹形象的目的很明确,无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