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亦大矣-解读《兰亭集序》内容摘要:
2、牡丹、祥云等图案,华贵恢宏。 赫赫有名的康熙大帝在学谁写字呢。 学王羲之。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王羲之(321,或 303)字,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 ,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集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 、 十七帖 、 二谢帖 、 奉桔帖 、 姨母帖 、 快雪时晴帖 、 乐毅论 、 黄庭经等。 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 ” 3、 1600 多年前的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 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 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 作完了诗,大家把诗蒐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 ,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 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 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 此帖为草稿,28 行,324 字。 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 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 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 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 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 4、的思想性也同样令人叹之。 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说一说它的思想性。 一、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乐”。 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 本段共六句。 第一句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与会的人物,第三句写了兰亭之优雅的环境,第四句写盛会上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写晴和的天气,第六句抒发感慨。 显然,六句中,有些是惯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写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却是写集会的“盛况”。 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 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这里 5、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二、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 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 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什么感慨?有两个:一个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述” ;另 7、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 “一死生” “齐彭殇”。 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 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 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 8、去。 四、文章以“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来警醒“后之览者”。 综上所述,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显然是有感而作,缘情而发。 但是,作为一篇文集的“序” ,除了批评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之外,还要对结集的目的说一说。 参加兰亭集会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名流,如谢安、孙绰等人。 正如上文所说,他们引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 快哉!乐哉! 然而, “向其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对此,作者认为“岂不痛哉”! 所以,把他们赋的诗收录下来,不至于使其泯灭,而让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如作者一般,生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 9、慨。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因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这不能不令人慨叹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肠!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死生,齐彭殇” ,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 ,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这种生活观在我(王羲之)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 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 “每览昔者兴感之由” ,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 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 ,而是对个体之痛的 10、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 ,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 ,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 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 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 ,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一言以蔽之,结 12、论据,然后进一步考证说, 兰亭序是王羲之七代孙、陈代永兴寺僧人智永所为。 观点二:作者就是王羲之。 高二适引用证据反驳郭沫若的观点,章士钊也引用资料来证明兰亭集序的作者就是王羲之。 (2)书法作者之真伪 观点一:作者不是王羲之。 南宋姜夔率先质疑,李文田则从书体上否定定武本兰亭为王羲之笔迹,郭沫若更是斩钉截铁地断定是假的,并进一步推断, “这个墨迹本应该就是智永所写的稿本”。 观点二:作者就是王羲之。 高二适等人著文反驳,认为郭沫若以两块刚出土的石碑而断定东晋只有隶书一种字体,是“孤证不立,偏难概全”。 (3)原著在那里。 此书为天上没有地下缺,属国宝级文物。 传说喜爱书法的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集序十分珍爱。 他为了得到这本书,密派大批衙内高手前往江浙寻找。 得到书后,他不惜食言,杀死所有知情者。 生前他将此书日日放在枕边,死时还想将其殉葬昭陵。 没想到,此书却被女皇武则天截了下来,武则天死后,此书被殉葬在了乾陵。 人民期待着打开乾陵的那一天,让宝书重见天日。 现在我们见到的都是别人的临摹本。 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死生亦大矣-解读《兰亭集序》
相关推荐
大大促进了公司整体的工作效率。 女: 2020年 5月撤销业务部, 7 月把用友部改为业务部,公司员工人数达 55 人。 2020 年,我们 遇到了从公司成立以来最大的困难,也是在这个时刻考验 着 我们每一个通阳人,什么是风雨同舟,什么是同甘共苦 过。 在困难面前,通阳人患难与共,携手同行 ,继续让我们的公司强大。 男: 我们通阳在十 一 年的发展历程中, 历经风雨,历经坎坷, 业务从
为了预防护理差错,减少 不安全因素, 于六月份在网络中心和维修组的大力配合下 ,在全科护士的共同努力下, 对全科床位的床号重新 排序,取消了原有的加床号,减少 了安全隐患。 六月份护理安全月中针对输液安全规定每月 20 号对所有液体、药品进行质量和有效期的检查,确保输液 用药 安全。 每月组织全科护理人员 对本月存在的护理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制定整改措施。 护理部组织外出进修人员汇报会后
如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所示: 第 9 页 安装完成后,弹出“安装成功”提示框。 在如图所示的界面中,单击“保存”可以将揑件的安装程序保存到计算机中。 打开的保存路径选择界面如图所示: 将保存到计算机中的揑件安装程序,解压缩后,双击“ ”即可进行揑件 第 10 页 的安装了,如图所示: 报表揑件的安装不名册揑件安装操作完全相同,在党内信息管理系统首页,单击“报表揑件安装下载”
,克服人为因素,提高工作效率。 (二)加强医疗管理,健全和完善各项医疗技术操作规程,狠抓医疗基础工作, 重点抓好病历书写质量,处方质量,各类检查书写质量,查对制度,医师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疑难危重死亡病人讨论、会诊制度,环节质量及各类管理制度的落实。 进一步狠抓“三基训练”, 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三 )严格医疗质量控制,促进医疗质量安全持续改进。 科室充分发挥院科两级医疗质控组织的作用
2、程评价改革工作滞后,三是对“课标”的理解不够全面。 有人把目前的语文课程改革比作“似雾,似风,似雨”,可见还有不少困惑或疑虑。 语文课程改革应怎样进一步深化呢?我有以下几点想法:一、倡简要提倡简简单单上语文。 有人说,语文并不简单,语文是复杂的呀!诚然,从语文学习的生理、心理机制看,语文确实是复杂的,但怎么才能学好语文却并不复杂,就是“课标”上所说的“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富民工程的办法解决。 各种贷款方式均简化办理手续,实行 “一次核定、限额控制、随到随办、周转使用 ” 专业代写各类稿件。 的贷款办法,赢得广大农民的一致好评。 二是开展为农民送资金、送科技、送信息的 “一联三送两促进 ”活动,引导农民发展高效农业。 一年来,共为农民聘请专家 30余人(次 ),赠送农业科技书籍 12种 46000册,送科技电影下乡 20余场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