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的欣赏与创作内容摘要:

2、华,具有音乐美、建筑美、意境美和图像美,以情感人,意蕴丰富,往往又包含着深刻的哲理。 诵读诗文能陶冶情操,修养身心,教背诗文更能开发青少年学生的智力。 因之,家长们对孩子的文化启蒙,总是从教背诗文始端。 台湾教育非常重视古诗文的学习,他们的大学生及作家占诗文功底极深。 我们近些年来,也充分认识到了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已加重了初中、高中阶段古诗文的学习份量。 我们语文教师重任在肩,辅导好学生学好古诗文任重道远。 现仅结合个人二十年来的诗文教学实践,扯一扯“诗文的欣赏与创作”的话题。 1 朗读诗作,整体感知诗文 诗作,不读三遍,莫妄言评议。 诗贵含蕴,诗作的语言跳跃性比较大,只有在多读的基础上,充分展开联想,才 4、描绘了异域奇丽的自然风光,身闻了将官身先士卒、奋身杀敌的壮举。 感知了诗作的内容,就为下一步理会、赏析打下了基础。 2 独自吟诵,尽享诗文的形式之美和韵律之美 感知了诗文的内容,就可以根据诗句的节拍和韵律,吟诵诗作,细细品味了,品味的过程中,便有一种盛夏吃腊肉的滋味。 诗作多追求形式美,讲究建筑艺术。 有古风,如饮酒 、 短歌行 、 登宣州谢眺北楼饯校书叔云等句式整齐对仗,句尾压韵,读之血流气顺。 近体诗句式整齐划一,字数有定,平仄亦有规则,韵脚也有规律。 有绝句与律诗两类。 绝句有五言绝句。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柳宗元的江雪等,也偶有例外。 如洛宾王的咏鹅首句仅二个字,非常灵巧。 有七言绝句。 如刘方平的月 5、夜 “北斗阑干南斗斜”韵脚是“家、斜、纱”。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大人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韵脚是“酥、无、都” ,第三句均未压韵。 律诗有四联八句,首联为 1,颔联3,颈联 5,尾联 7。 如温廷筠的商山早行韵脚为“乡、霜、墙、塘”。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韵脚为“津、人、邻、巾” ,均在偶句句尾。 诗作句式对仗整齐,形式美观悦目,节奏明快,音韵动听悦耳。 让人荡气回肠,舒活心血,精神愉悦。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自由体仿古诗乡愁造型如弯月,像船体。 两头尖尖,中间宽宽。 读之让人联想到一只小船在人生的长河中漫游,驶向归宿地坟墓。 似一叶孤舟从海峡的对岸,历经干难万险向祖国大陆游来。 有的诗为了达到句式整齐,形式美 6、观,诗作者有意颠倒词序。 如杜甫秋兴八首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西栖老凤凰枝”就是为了照顾平仄的需要以协调声韵,颠倒了词序,读来朗朗上口。 3 结合时代风云,了解诗人创作的动机,捕捉诗人灵感闪现的瞬间 根正叶茂,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习古诗文,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相当重要。 知其人,才能知其文, “文如其人”: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深歌之。 ”分析诗歌的意义,研习作者的时代风云,捕捉诗人创作的动机,研习诗歌“缘事而发”的事件,非常必要。 唐代大诗人杜甫年轻时代立下了“至 8、忧圈忧民之情和个人迟暮飘零之感,皆投射在诗歌中,使诗歌体现出一种动人心魄的悲壮之美。 与之相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则洋溢着作者禁不住的满心欢喜。 此诗是作者流浪梓州时,在飘零异乡中听到宫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胜仗时按捺不住欣喜之情所作。 诗人经历了大半生的坎坷后,听到这一喜讯时“初闻涕泪满衣裳”。 比较内含,忽而激动狂喜,转为外放。 “却看妻子悲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卷”与“狂”字活而出诗人欲携妻带子,急切思归的焦急神态。 诗人与祖国和人民命运息息相关,脉搏一起跳动。 不了解这些背景,就领会不了解诗文的真正内含。 4 抓住关键词句,细细品味。 突破难点,领略诗文的艺术创作之美 蛇有七寸,文有文眼 9、。 诗作不追求句句精典隽永,但至少要有一句是靓点,绿叶之中没有红花,便默然失色。 抓住关键词句赏析,何利于领悟诗文,唐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 ,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是推敲精练语言的佐证,没有对诗的词句刻意追求与锤炼,再好的内容也都无法表达出来。 基于此,我们要抓住关键词句,去理会诗作。 陶渊明饮酒中的“悠”字写尽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追求恬静安宁生活的心境,我们可以从这“悠”字推究出诗人具有的那种清新、自然、质朴、清纯、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存贮于心是何等愉快、和美。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跃然纸上。 从“悠”字又体味出“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真正意蕴。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 10、拟人修辞侧而写尽了花艳花香,有静有动,描绘了蜂蝶戏舞的美景,让人展开联想,想到春到人间,一派生机,一派喜气,万物闹春的盛景。 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人行走在去山西村的路上,路疑无而实有,貌似绝而又复出,终于到了山西村,山环水绕,柳翠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观,蕴含生活的哲理,困境中往往蕴含着希望,可以想像诗人游山西的巨大收获和欣喜,今后对生活充满了怎样的信心,进而去推测诗人在官场生活的种种不幸,官场之间斗争多么激烈:诗人貌似追求闲适的农村生活,其实“未能忘情国事” ,挫折中不气馁,深信总有一天会否极泰来。 再如“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风又绿江南岸”都值 12、个,竞再也找不出来”合上书一想的过程,就是诗歌的体验过程,是形象思维产生联想的过程,这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呢?茫茫沙漠,空阔、旷远、死一般的沉寂,没有风的流动,一缕孤烟径直升上天空,静景中有了人的活动,整个画面因此而活跃起来,诗境便会出现一幅悲壮,苍凉的色彩。 这境界一出塞上一诗可谓领悟深透了。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风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时间绵长,空间辽阔,诗人心境孤寂苦闷,吟诵此诗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寂悲伤的诗人形象,让人为之深深感动。 进入诗的情境之中,那种“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快感,真让 13、人享乐不尽。 6 举行诗歌朗诵比赛,触动朗诵者熏陶听众 凡诗,以情成文,情是诗歌的生命,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文,达到学以致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朗诵者首先要精选佳作,烂熟于心,领会要旨,进入情境,感动自己,把诗人的义字,化为自己的心声,让诗句从自己的胸中自然流露,才能感动别人。 如孙慧云同学朗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低沉哀婉,双目噙泪,几次呜咽。 听众无不潸然泪下。 沈冰冰同学朗诵再别康桥低眉信手,肢体动作、语言、情感达到高度一致。 缓步挥袖,其情依依:吟罢离去,听众仍伸颈,忘却收回目光:李娜同学朗诵沁园春雪激情高昂,气势雄浑,纵评古今,横点江山:让人心潮澎湃,斗志高昂。 给人自信给人力量。 7 下水作诗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