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边塞诗评赏内容摘要:
2、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 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 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比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边塞诗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诗经中的边塞诗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六月等)。 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就有近 2000 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 以高适、岑参与王昌龄为主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他们的边塞之 3、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强奇异壮丽的景色。 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 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扩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 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就是出塞(秦时 4、明月汉时关)。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清沉德潜说诗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 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 此诗以“秦”、“汉”渲染兴起,切入题旨,然后用“飞将”、“胡马”和“阴山”,完成叙事的巧妙替代。 在语气转换时,由“但使”到“不教”,做得天衣无缝,浑然天成,流畅纵情。 诗人的情感内敛得只显示一个山脚,却给人无限的猜想。 而其中最耐人寻味便是首句的“秦 6、一个不还,一队不还,变成了千千万万的不还。 这不由让人想起王昌龄的另一首塞下曲“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诗人对这样的兵士的悲剧怀著一种悲凉的感伤,而在感伤之外,又一激昂的声音高呼“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著首句“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平凡的意义。 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 诗歌之美,诗歌语言之美,往往就表现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说,就表现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地方。 而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体现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闻一多曾指出,王昌龄诗给人的印象是点的写法,而且使人读起来产生颤动的 7、感觉,这可说是王昌龄的独创风格,功绩不可磨灭。 出塞中“秦”,“汉”这两“点”可谓将诗人的炼字之功尽现无余了。 除此之外,王昌龄的边塞诗往往不拘泥于具体的战事,他所关注的往往是整个情景而非个别事件。 所有的物象都非个别的,而是普遍的,就如“但使龙城飞将在”所指并不是特定的李广而是千千万万象李广一样的大将,这就是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本身具有了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具体到写作细节,在他的诗歌中既歌颂骁勇善战,最终却因不被重用愤而自杀的飞将军李广,也怀悼曾封狼居胥却英年早夭的标骠将军霍去病,但并不涉及他们之间复杂的纠葛,也表现出诗人的创作观主在整个边塞,整个历史,而不是单个的故事。 王昌龄的诗歌是总是以高度概括 8、的笔触,从单个的意向连缀出时空的画面。 像出塞“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这首七绝从战马写到回鞘的刀锋血犹未干,已经不是一般的生动了,你可以从中感受到战场的阴寒、残酷和恐怖。 这是对征杀之惨烈的直描。 这种流泉滴水式的丽诗佳句读起来轻盈自然,几乎没有冷辞僻句,也几乎不用翻译注释,就是所用典故也是俗知常用类,今人凡认真读过初中者大都可读通看懂。 读得懂,读起来受用。 也有人评价王昌龄的诗作时,指出他的意向描写之间往往有跳跃感,不够连贯,这也许也是这种凝练的物象表达结构的一种欠缺吧。 但是通观王昌龄的边塞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不难感觉到这也是诗人由生活出发,由诗绪引领,思涌 9、的一种体现。 诗人往往能够在意象深处找到一种情感深处的媒介,从而将物象以大胆跨越的方式编织在一起,浓密中又见空间,描绘是创作,而这种意象间的留白也不失为一种描绘。 从微观来看,每个物象又有它独有的特征。 战马时而嘶鸣(变行路难),时而跨鞍出征(出塞)。 战刀时而染血(出塞),时而独向刀环泣(从军行)。 而在这些物外还有一样,贯穿著几乎所有边关的景象,那就是声音;变行路难中的“向晚横吹悲”;从军行中的“四起愁边声”;代扶风主人答中的“禽兽悲不去”,“长鸣力已殚”;箜篌引中的“其时月黑猿啾啾”;从军行中的“琵琶起舞换新声”。 这挥之不去的声响,从日出到日落,从人到兽,从悲到喜,在词句间飘荡,将读者拉近到离诗中 10、的情境触手可及的地方,在情景之间又勾勒了一条感动的声线。 王昌龄的边塞诗即便是在最简单的景物描写中也能渗透他浓密的情感激荡。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北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是王昌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在此我们不谈“黄沙不还。 ”一句所体现出的英雄气概,单讲前两句的景物描写。 长云与雪山,孤城与玉门关;这又是两对在边塞诗歌中很常见的物象,然而一个“暗”,一个“望”,先是以辽阔的视野,高举的情思将边塞宽阔广博而又苍凉的景致完全勾勒了出来,让人不觉一阵气闷,这样的气势与感染力尽在一个全不见形迹的“暗”字上。 而后的“望”则是一种充满人文气息的苍凉孤寂,空旷的大漠之上,与玉门关相 12、。 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 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干。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 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 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 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 禽兽悲不去,路傍谁忍看。 幸逢休明代,寰宇静波澜。 老马思伏枥,长鸣力已殚。 少年与运会,何事发悲端。 天子初封禅,贤良刷羽翰。 三边悉如此,否泰亦须观。 传为王昌龄所作的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 即物境、情境、意境,认为物境“得形似”,情境“深得其情”,意境“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 物境偏重“形似”之美,情境追求“情”美,意境追求“真”美。 无论诗格是否真的为王昌龄所作,在他的诗歌创作中都确实的将这三境之美发挥到了极至,并在细微之处融于一炉,创作出了令人“爱不释口”的锦玉之作。 王昌龄的边塞诗格带给我们的是亘古的幽思,千年的豪迈;尤其是其中的七绝,更是将词句的锻炼之美带入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 读他的边塞诗清丽、平实、通脱、高远,意味深长;使人不觉也生出对边塞遥远的想念。 想来,一代诗人能将自己的思绪以这样的方式传之后人,该是他们所最能聊以自慰的了。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