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科学探究引入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摘要:

2、的提高。 关键词:实验教学 科学探究 创造能力笔者在这里用一段教学实例对“引导研究”式的教学方法略做说明。 教学“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对“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这个性质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一、感知素材1、让学生动手做两个实验:分别向稀盐酸、稀硫酸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2、学生实验后回答现象:石蕊试液变红色。 3、教师启发总结:不但稀盐酸、稀硫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而且所有的酸都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二、形成悬念1、教师演示实验: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试液变红色。 2、教师提问:上述实验现象,是二氧化碳使石蕊试液变红色,还是生成了使石蕊试液变红色的物质呢。 三、激发猜想:1、学生 4、变红色的猜想是错误的,认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试液变红色的猜想是正确的。 五、整理概括:教师讲解:以上实验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同时板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思维创造力。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教师还要给学生的学习创设以下三种教学情境,效果更佳:1、创设实验情境:目的是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和需要。 具体做法是:先做实验,在实验前后及过程中,制造矛盾,提出疑问,提出的问题要围绕实验主体教学的实质展开。 即为什么要进行这种实验。 比如:在讲完“燃烧”概念后,我提问:燃 5、烧一定有氧气参加吗。 学生猜测后,我做了两个实验:1、把燃着的火柴放在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火柴熄灭,2 、把点燃的镁带伸进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学生感到惊讶) ,接着提问:火柴熄灭的原因是什么。 同样条件下,镁带却能剧烈燃烧,这两个实验说明什么。 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深刻理解,同时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2、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精心设计的问题为背景,激发学生的思维欲望。 其中可以创设一种矛盾情境,引起学生求知欲,促进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例如:讲二氧化碳性质时,我是这样引入的:有一位猎人,牵着一条狗,通过一道人迹罕 7、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时,实验完毕,让学生观察:这个装置测出的结果精确吗。 原因是什么。 你能想出一个有效的方法,解决这个这个问题吗。 再如:用传统的方法做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针对生成的二氧化硫有毒,污染环境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的办法。 同学热情很高,相互讨论,找对方的优缺点,有的还争得面红耳赤,有的还画了改进的装置图等。 最后由师生一起研究讨论,得出改进方法。 当然这个问题的结果具有开放性,只要方法合理,实际可行就可以。 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同学们的创造能力。 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情境、问题情境、讨论情境,三者之间彼此独立,但又有联系,实际教学中,在采用“引导 .研究 ”教学方法的同时,把这三种情境有机融为一体,充分为学生提供形成创造能力的条件和环境,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